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张三丰祖师

论张三丰的内丹之学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到道教内丹术时说道:"生命之丹的观念在中国踯躅了几个世纪以上,虽然并未曾有炼丹术普遍复兴的迹象,但确实引起了明代几个皇帝的爱好。......永乐年代的成祖皇帝,仍在寻求张三丰。并在1459年英宗终于给张以通微显化真人称号的荣誉。张山峰的名字,现今一般与中国拳的另一个派别太极拳练习在一起。"
  据«明史•方技传»曰: 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称张邋遢。其为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朗,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看书过目不忘,浪游住处无常,或云一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时五龙、南岩、紫宵诸宫俱毁于兵火,张三丰创草庐居之。并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明太祖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乃游四川,访道求真。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隐显莫渺。永乐年间,明成祖遣使四处屡访,遍历中国,积数年而不遇。至天顺三年(1459),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初,张三丰入川云游,足迹遍及大邑鹤鸣山、青城山、成都青羊宫等道教圣地。«峨眉山志»载:张三丰自成都青羊宫上青城山,又到鹤鸣山,转而又到峨眉山,唔旧友。在成都青羊宫,张三丰应道友之邀,曾作«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反应了张三丰的内丹思想。张三丰游蜀之时,会见蜀王朱椿,劝其长生修道。朱椿作诗赞曰:“若有人兮,出世匪常。曩自中土,移居朔方。奇骨森立,美髯戟张。距重阳兮未远,步虚靖之遗芳。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爱寻师而问道,岁月亦云其遑遑;既受决于散圣,复续派于瓜王。全一真之妙理,契未叛之纯阳。南游闽楚。长绺短褐,至于吾邦。吾不知其甲子之几何,但见其毛发之苍苍。盖久从游赤松之徒,而类夫圯上之子房也。”
  张三丰的一生游遍中国南方,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当数湖北武当山。他曾多次居住于山中,结茅修炼。明任自恒«太岳太和志»卷六说:张三丰于洪武出(1368年)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搜奇揽胜。“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宵。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幼来时,非在于也。至嘱,至嘱。”果然,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乃命工部侍郎郭琎督丁夫数万人大修武当宫观。为张三丰建有宫观,赐额“遇真宫”。现存张三丰铜铸鎏金坐像,神态潇洒自若,栩栩如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明代艺术品。
  张三丰著作,«明史•艺文志»著录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故胡广录呈张三丰文集名«捷要篇»。清雍正剑南观察使汪锡龄将所见张三丰内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及附记张三丰显迹三十余则,编辑成«三丰祖师全集»。道光甲辰(1844)年,西蜀李西月从汪西龄六世孙汪昙家得其书,内容只存得十之八九,李氏又采诸书补辑,编成«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比较可信为«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此外多系李西月一派杜撰,如«云水集»、«九黄经»、«水石闲谈»等,不可依之而论。
  和宋元道教传统一样,张三丰亦倡导三教同一之说。他认为古今只有正邪二教而无三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修己利人,其趋一也。”他说:“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浮何言哉!平充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各讲各的妙处,各讲各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据此推论,可见世人多以异端看待道教是毫无 道貌岸然理的。他说:“夫黄老所传,亦正修理工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在张三丰看来,理综三教的大道也就是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他引«中庸»之说曰:“修道之谓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于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所谓性,所谓理,均为儒家理学之论。张三丰认为,儒家一派首重人道,道家一派则主仙道。然仙道必以人道为基,人道不全,焉有仙道?他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是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说:“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
  张三丰即以修身养性、涵养道德立基,又以道教传统命功修炼。他首重炼己,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是第一筑基已之功也。”炼已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扫除杂念,建立正念。他说:“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簾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只见,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所以正念是在炼功过程中,不断排除杂念,保持清醒的炼功意志,从而达到无念的地步。
  这一正念,张三丰又称作“真神”、“真念”。他说:“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辩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度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能做到这样,自然已达到较高的炼已水平了。
  炼已又叫做炼性、修心、存心。张三丰进一步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邺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
  炼已的方法主要有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去做,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即先当凝神,次则调息。什么事凝神呢?他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可见凝神是指排除杂念,精深安宁,意念专一的修念状态。所谓“凝”,即以目光内视,观照玄关一窍。张三丰说:“修行人心欲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需要簾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著。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关于调息,是在凝神的基础上进行。张三丰指出:“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与吾心中之气,相合于气穴中也。”所谓守其自然,是指炼功者毫不勉强,在心情非常安静状态下所出现的柔匀、深长、细缓的一种呼吸形态。正如张三丰自己所说的那样:"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调度阴蹻之息,为南宗丹法秘传功法。按照张伯瑞的主张,阴蹻一穴是任督两脉的总枢。它在尾闾前,实即今之会阴穴位置,所以他在《把脉经》中说:“阴蹻一脉,其名颇多,曰天根,曰地户,曰复命关,曰生死窍。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开花,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在«姓名圭旨•元集»所载《反照图》中,即将阴蹻穴明确位置列于会阴穴,称为虚危穴。
  调息功夫还强调炼先天气,即通过后天呼吸之气而调炼先天气。张三丰说:“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息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它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需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通过以上的锻炼,筑基功成,心不外驰,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即可转入小周天运炼。张三丰说:“人心即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簾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下;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恋。气息即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蒸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这就是炼精化气小周天功夫。
  张三丰认为,在小周天功夫时,气虽至但神未全,故不可倚以为靠,当微微凝,守于中宫,温养元神。他说:“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静,久静则气益生,此为神之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余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冲,温温火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和,神融气畅,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现,则铅火升焉。方其乾坤坎离未交,需元寂灭,神凝于中,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配合。至若水火相交,二侯采取,河车逆转,四侯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调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
  张三丰有关大小周天的论述,基本上继承了内丹南宗一派的法统,但颇多精微之处。如谓静功之中,一刻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功夫。他说,入定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气之功也。回光返照,神凝丹穴,使真气往来内中,静及而动,动及而静,无限天机,即是炼精化气之功也。”又如论“大开关功夫”,此为大药刚生之际,幻境频频涌出,“遍世界都是邪镜,四面神号鬼哭,八方杀气狼烟,此正是大开关功夫,到此十个九个都吓傻了。心不可有恐怖。”诸如此类的论述,多有益有补于学人。
  张三丰的这套内炼工诀,据文献所载渊源于陈致虚、陈抟。《道统源流》说:“陈上阳先生传张三丰,名君宝,字玄玄。元季辽东懿州人。好道善剑,与明太祖友,在鸡足、武当等山开派,即今王屋山自然派,又分三丰派、三主蓬莱派、日新派。"此外,李西列出了一个传授系统:“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张三丰精通陈持所传睡法,并以其正宗传人自居,这并不假。他作《蛰龙吟》一首,即咏陈抟睡功真趣:“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额。人言我是朦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于起便升天。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派谁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张三丰继承了陈抟、陈致虚所传丹法,遂开三丰一派。其后推演发展,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教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社会,在各阶层中革有很高的威望。据清初王士祯说:“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张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赢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威字征南,其最著者,鄞人也。”明黄百家本从学于王征南,其著作《内家拳法》载:“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王征男先生从学于单思南,其独得其全。"
  武当内家拳(即太极拳)的传播,一是经王宗传陈州同,陈州同传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叶继美传单思南,单思南传黄百家等,此称为武当松溪派。另外,张三丰武当内家拳演变发展而成的还有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众多流派。且各具自己们独特风格,而各成一家,但就本索源,也都属于武当太极的分支。正如著名太极拳家吴志清先生在其《太极正宗》一书中指出的:“考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