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鸿 陈东山
(续上期)《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第228~230页上论述太极拳师承关系问题时,同样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第228页第3自然段讲了李亦畬太极传人近年公布的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做了具体论述。全文很长,这里述其大意讲的是师兄王宗岳和师弟甘凤池二人收蒋发为弟子的过程,最后几句陈长兴是这样说的:“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落款为:嘉庆元年菊月(即1979年9月),温州陈长兴谨序。
看了此序后,似乎王传蒋、蒋传陈的太极拳师承关系铁证如山地得到证明。但遗憾的是,这个《序》的内容解释不了陈王廷与蒋发的画像问题。这姑且不论,就《杨氏太极拳正宗》对师承关系的论述本身来看,也经不起推敲。书中第227页就讲到“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的情况,并且在228页第一行中说“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只要提到这些情节,就要与吴图南先生的考证联系在一起,否则就犯了运用概念前后不相一致的错误。按吴图南的考证,“王宗岳以一支传到四明,形成南派,另一支北派代代相传,到清朝康熙年间传到河南蒋发”。可见《序》与吴图南考证至少有两个矛盾,一是《序》中说“于乾隆初年夏间”相传与吴图南考证中“康熙年间传到蒋发”相矛盾;二是《序》中说蒋发直接“从王宗岳”学艺十载,非考证中说“代代相传”到康熙年间才传到蒋发。
《杨氏太极拳正宗》论述太极拳师承关系问题时,同时运用了陈长兴《序》和吴图南的考证两个材料,割裂开看还能自圆其说,联系起来看,矛盾百出。
我们再看一下不少文章对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中录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以下简称《歌诀》)这一事实的高论。仅举一列分析一下:《杨氏太极拳正宗》第227页中写道,“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
不错,《图说》中是录有一《歌诀》,这是“事实”,但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一事实呢?应该按照列宁所说的“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把握事实”。翻开《图说》(上海版本)的目录细看,陈鑫除了写了正文(即从第11页无极图至424页当头炮内容完)外,另外只写了两篇东西,即一是第9~10页的《自序》,二是第425~428页的《陈氏家乘》,其余的东西一概不是陈鑫收录进去的。至于《图说》第435页中记有“记补者”之一的“沁阳杜元化育万”为什么要把自己述的《歌诀》订补在《图说》最后一页,这是要另加考证的,而决不能“片断和随意挑出来”这一事实,以此证明陈鑫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否则这个“事实”就变成“儿戏”,全部总和、联系的“事实”就这么简单,将一切问题都说明了。
此外,原宝山的《陈鑫考》是对“太极拳源于陈家沟”这一论点的另一角度的绝妙证明,仅举几例剖析。
1.《陈鑫考》中说:“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若说陈卜创造太极拳,陈氏族人早已否定不是陈卜所创。陈鑫在《五言俚语》说:‘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在《太极拳名义说》:‘以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法至严也。’陈鑫认定太极拳来之于古人,陈卜耕读之余,学于古人而不是自创。”首先,原宝山是如何理解“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这句话的?太极之理即周易之理,至今也未搞清是何年创此理论,此话说得对。不少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太极拳相传不计是何年始”,由原先生的话可知他也是如此理解这句话的。其二,陈鑫在自序中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在《太极拳名义说》中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显然,陈鑫的意思是说,祖上陈卜运用阴阳开合之理,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虽未创立成套的太极拳套路,但已有其雏型,而拳以太极定名,是陈王廷深明其理,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太极拳。这里的“古人”,是十六世的陈鑫对陈卜始祖及其祖先的泛称,怎到能把陈卜与古人割裂开来呢?
陈王廷以家传拳术为基础,潜心搜集整理武术百家,较其异同,取其精华,融太极、阴阳、导引、吐纳之理,中医经络之学,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创太极拳共分五路,另有双人推手,又创刀、枪、剑、棍、锏、杆、双人粘枪术等诸多器械套路,其理亦然,皆前所未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影响深广的太极拳武术整体系统,在陈氏家庭代代相传,数百年来,进一步发扬光大,经后代传人一再创新,渐成陈、杨、武、吴、孙等诸多流派。然千水一脉,万变同宗,究其渊源皆陈公王廷所造基也。
2.《陈鑫考》中还说:“从《图说》的自序到书尾,没有一处说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连陈王廷的名字提也没提,仅在《陈氏家乘》中记:‘陈奏庭……精太极拳’,难道‘精太极拳’是创太极拳吗?”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陈鑫的《图说》一书,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陈氏祖传的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进行总结并写出来,根本就不是在写太极拳的源流和发展史,所以不可能专门论述陈王廷如何创立太极拳的流派和发展史,也就不可能专门论述陈王廷如何创立太极拳。因为是总结拳理拳法的书,所以附录有《陈氏家乘》,为的是让大家了解族人对代代传的这一拳术的掌握的情况。可见,陈鑫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作为次要内容的附录《陈氏家乘》中,会很自然地反是映别的问题的线索。至于“精太极拳”与“创太极拳”之别,没必要论及。事实也是这样,正是在对原宝山先生等人对《陈氏家谱》与《陈氏家乘》相互关系的辨析中,我认为进一步明确了在太极拳源流问题考证上,截至目前为止任何人无法与治学严谨的顾留馨先生的考证相比,运用时间的不可逆性这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最真观的尺度,看待、衡量和分析太极拳源流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家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可见,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两个概念已经回答了原宝山先生在《陈鑫考》中提出的“陈鑫为什么要编造《陈氏家乘》”的问题。陈鑫要总结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当时心境并非要公布于众,而是出于对族人心血的珍惜而去总结的,所以,附录家乘也主要是让族人了解本家族关于太极拳方面的私家情况的。所以除修补本家庭普遍意义的家谱外,还要修订本家族在太极拳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家乘。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相对而言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而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家谱》说陈王廷“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显然是说陈王廷是陈氏拳创始人,而本家此种拳从其内涵即理根太极来说,就是太极拳,所以说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但是,任何理论,既是当时实践的产物,也是以往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陈王廷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也是在陈卜始祖所传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此后不断完善,到十四世陈长兴,进一步发扬光大,依次衍生出杨、武、吴、孙式等太极拳来。
中华民族是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篡改家谱,既受家族人的责备,也受道德的谴责。修家谱、建家乘,都是有规矩的,正文只列世系,不写别的,必要时加批旁注。因此,陈氏家谱、家乘,非是假的或凭空杜撰的。从陈氏家谱的批注和旁注可以推知,此家谱至少经过三次较大的修补。毫无疑问,陈森也参加了修家谱,也做了批注,但并不是所有的批注都是他做的。受到前人文笔风格的影响,所批话语相似是在常理,但要篡改家谱,实与我们民族的传相悖。
二、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博在精深,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礼仪制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最深层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在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
《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到自觉的理论层面,奠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走向,它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始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所以,我们研究《周易》不但能进一步认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还会有效地增强每位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现时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为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镐矢。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学、自然科学、文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艺术等各门学科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医学和中华武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武术中,太极拳又是对《周易》精妙深奥思想的绝好运用。可以说中医和太极拳,是理深义博的《周易》在实践领域中的最好体现。二者各以其独具风格的特点,代表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氛围。
太极拳既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科学特别是人体科学的完美的表现形态。《周易》是一部伟大哲学巨著,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太极拳的生克制化等功能表现形态是以阴阳五行为其理论导向的,因此太极拳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周易》对太极拳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太极拳中。太极拳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除了阴阳五行学说外,还有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缠丝劲”的气血功能表现形态学说等,皆来源于《周易》。由于太极拳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与武术相结合,因而使太极拳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实践性科学,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因此,太极拳发展方向,不仅从形式方面看要普及全中国,走出国门,奔向世界,而且从内容方面看要注重其基础理论和哲理的研究,使之更好地指导太极拳本身的发展,使之更加完美。
(续上期)《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第228~230页上论述太极拳师承关系问题时,同样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第228页第3自然段讲了李亦畬太极传人近年公布的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做了具体论述。全文很长,这里述其大意讲的是师兄王宗岳和师弟甘凤池二人收蒋发为弟子的过程,最后几句陈长兴是这样说的:“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落款为:嘉庆元年菊月(即1979年9月),温州陈长兴谨序。
看了此序后,似乎王传蒋、蒋传陈的太极拳师承关系铁证如山地得到证明。但遗憾的是,这个《序》的内容解释不了陈王廷与蒋发的画像问题。这姑且不论,就《杨氏太极拳正宗》对师承关系的论述本身来看,也经不起推敲。书中第227页就讲到“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的情况,并且在228页第一行中说“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只要提到这些情节,就要与吴图南先生的考证联系在一起,否则就犯了运用概念前后不相一致的错误。按吴图南的考证,“王宗岳以一支传到四明,形成南派,另一支北派代代相传,到清朝康熙年间传到河南蒋发”。可见《序》与吴图南考证至少有两个矛盾,一是《序》中说“于乾隆初年夏间”相传与吴图南考证中“康熙年间传到蒋发”相矛盾;二是《序》中说蒋发直接“从王宗岳”学艺十载,非考证中说“代代相传”到康熙年间才传到蒋发。
《杨氏太极拳正宗》论述太极拳师承关系问题时,同时运用了陈长兴《序》和吴图南的考证两个材料,割裂开看还能自圆其说,联系起来看,矛盾百出。
我们再看一下不少文章对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中录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以下简称《歌诀》)这一事实的高论。仅举一列分析一下:《杨氏太极拳正宗》第227页中写道,“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
不错,《图说》中是录有一《歌诀》,这是“事实”,但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一事实呢?应该按照列宁所说的“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把握事实”。翻开《图说》(上海版本)的目录细看,陈鑫除了写了正文(即从第11页无极图至424页当头炮内容完)外,另外只写了两篇东西,即一是第9~10页的《自序》,二是第425~428页的《陈氏家乘》,其余的东西一概不是陈鑫收录进去的。至于《图说》第435页中记有“记补者”之一的“沁阳杜元化育万”为什么要把自己述的《歌诀》订补在《图说》最后一页,这是要另加考证的,而决不能“片断和随意挑出来”这一事实,以此证明陈鑫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否则这个“事实”就变成“儿戏”,全部总和、联系的“事实”就这么简单,将一切问题都说明了。
此外,原宝山的《陈鑫考》是对“太极拳源于陈家沟”这一论点的另一角度的绝妙证明,仅举几例剖析。
1.《陈鑫考》中说:“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若说陈卜创造太极拳,陈氏族人早已否定不是陈卜所创。陈鑫在《五言俚语》说:‘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在《太极拳名义说》:‘以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法至严也。’陈鑫认定太极拳来之于古人,陈卜耕读之余,学于古人而不是自创。”首先,原宝山是如何理解“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这句话的?太极之理即周易之理,至今也未搞清是何年创此理论,此话说得对。不少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太极拳相传不计是何年始”,由原先生的话可知他也是如此理解这句话的。其二,陈鑫在自序中说:“……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在《太极拳名义说》中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太极之理……”。显然,陈鑫的意思是说,祖上陈卜运用阴阳开合之理,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虽未创立成套的太极拳套路,但已有其雏型,而拳以太极定名,是陈王廷深明其理,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太极拳。这里的“古人”,是十六世的陈鑫对陈卜始祖及其祖先的泛称,怎到能把陈卜与古人割裂开来呢?
陈王廷以家传拳术为基础,潜心搜集整理武术百家,较其异同,取其精华,融太极、阴阳、导引、吐纳之理,中医经络之学,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创太极拳共分五路,另有双人推手,又创刀、枪、剑、棍、锏、杆、双人粘枪术等诸多器械套路,其理亦然,皆前所未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影响深广的太极拳武术整体系统,在陈氏家庭代代相传,数百年来,进一步发扬光大,经后代传人一再创新,渐成陈、杨、武、吴、孙等诸多流派。然千水一脉,万变同宗,究其渊源皆陈公王廷所造基也。
2.《陈鑫考》中还说:“从《图说》的自序到书尾,没有一处说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连陈王廷的名字提也没提,仅在《陈氏家乘》中记:‘陈奏庭……精太极拳’,难道‘精太极拳’是创太极拳吗?”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陈鑫的《图说》一书,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陈氏祖传的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进行总结并写出来,根本就不是在写太极拳的源流和发展史,所以不可能专门论述陈王廷如何创立太极拳的流派和发展史,也就不可能专门论述陈王廷如何创立太极拳。因为是总结拳理拳法的书,所以附录有《陈氏家乘》,为的是让大家了解族人对代代传的这一拳术的掌握的情况。可见,陈鑫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作为次要内容的附录《陈氏家乘》中,会很自然地反是映别的问题的线索。至于“精太极拳”与“创太极拳”之别,没必要论及。事实也是这样,正是在对原宝山先生等人对《陈氏家谱》与《陈氏家乘》相互关系的辨析中,我认为进一步明确了在太极拳源流问题考证上,截至目前为止任何人无法与治学严谨的顾留馨先生的考证相比,运用时间的不可逆性这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最真观的尺度,看待、衡量和分析太极拳源流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家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可见,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两个概念已经回答了原宝山先生在《陈鑫考》中提出的“陈鑫为什么要编造《陈氏家乘》”的问题。陈鑫要总结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当时心境并非要公布于众,而是出于对族人心血的珍惜而去总结的,所以,附录家乘也主要是让族人了解本家族关于太极拳方面的私家情况的。所以除修补本家庭普遍意义的家谱外,还要修订本家族在太极拳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家乘。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相对而言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而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家谱》说陈王廷“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显然是说陈王廷是陈氏拳创始人,而本家此种拳从其内涵即理根太极来说,就是太极拳,所以说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但是,任何理论,既是当时实践的产物,也是以往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陈王廷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也是在陈卜始祖所传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此后不断完善,到十四世陈长兴,进一步发扬光大,依次衍生出杨、武、吴、孙式等太极拳来。
中华民族是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篡改家谱,既受家族人的责备,也受道德的谴责。修家谱、建家乘,都是有规矩的,正文只列世系,不写别的,必要时加批旁注。因此,陈氏家谱、家乘,非是假的或凭空杜撰的。从陈氏家谱的批注和旁注可以推知,此家谱至少经过三次较大的修补。毫无疑问,陈森也参加了修家谱,也做了批注,但并不是所有的批注都是他做的。受到前人文笔风格的影响,所批话语相似是在常理,但要篡改家谱,实与我们民族的传相悖。
二、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博在精深,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礼仪制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最深层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它在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
《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到自觉的理论层面,奠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走向,它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始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所以,我们研究《周易》不但能进一步认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还会有效地增强每位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现时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为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镐矢。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学、自然科学、文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艺术等各门学科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医学和中华武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武术中,太极拳又是对《周易》精妙深奥思想的绝好运用。可以说中医和太极拳,是理深义博的《周易》在实践领域中的最好体现。二者各以其独具风格的特点,代表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氛围。
太极拳既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科学特别是人体科学的完美的表现形态。《周易》是一部伟大哲学巨著,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太极拳的生克制化等功能表现形态是以阴阳五行为其理论导向的,因此太极拳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周易》对太极拳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太极拳中。太极拳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除了阴阳五行学说外,还有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缠丝劲”的气血功能表现形态学说等,皆来源于《周易》。由于太极拳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与武术相结合,因而使太极拳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实践性科学,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因此,太极拳发展方向,不仅从形式方面看要普及全中国,走出国门,奔向世界,而且从内容方面看要注重其基础理论和哲理的研究,使之更好地指导太极拳本身的发展,使之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