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蠡县著名武术家温敬铭

蠡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1985年12月16日,被河北省体委正式命名为“武术之乡”),人民群众崇文尚武之风盛行,武术人才辈出,蠡县县城西北街的温敬铭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温敬铭(1905--1985年),字勉之,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温敬铭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5岁时在邻里家学习武术。当时,地处冀中的蠡县人民崇尚武术蔚然成风。因为清末的义和团曾在这一带活动,老一辈的武术名家活跃在各乡村,民初时的蠡县,武术已是很流行。此时,正值温敬铭的幼年时期,他爱好武术,勤学苦练,不畏艰难,为以后学习武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小学期间,他又拜博野县罗成立为师,罗成立号熙绩,精于大枪、绵拳,人称“大枪罗熙绩”。他系统地学习了绵拳、大枪、铐手翻子、剑术等,技艺日精,20岁左右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1929年,温敬铭到北平投奔时为河北省主席兼北平督察总监的楚溪春,在楚的部队教武术。1933年8月,报考南京中央国术馆,以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为一级教习员,他在此广学博览,各种拳术兼收并蓄,技艺日趋成熟,达到融会贯通。

  1936年1月,为扩大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力,温敬铭作为中央国术馆南洋旅行团成员,到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表演武术30余场,其精湛的技艺使观众拍手叫绝。同年,他还参加了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他表演的绵拳、枪术、擒拿、空手夺枪等中国武术,深受观众欢迎,谢场达10余次。中国武术首次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大舞台,展现了英姿,扩大了影响,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七七事变”后,温敬铭的爱国热情高涨,他希望能将武术用于抗日前线中,1938年1月,他到河南潢州“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教武术,6月后到国术体专任国术部主任。1943年3月,任教育部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辑,后来又任国术体专副教授等职。

  建国后,他积极从事武术教学和训练,多次参加全同体育院系武术教材的编写,培养了大批人才。1978年,任湖北教育学院教授,他提出“武术的对抗性项目要研究、要实验、要发展”,并身体力行主持制订和修改规则,总结经验,传授技术,多次编写全国体育院系武术教材。

  他认为要适应我国武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武术高级人才,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硕士学位的武术研究生。他多方奔走,陈述自己的观点,写信给学位委员会,找主管学位审批工作的负责同志长谈,1984年终于批准了武术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继1978年73岁的温敬铭招收武术研究生,1984年他再次招收了研究生。

  直到逝世前几天,他还不顾个人安危和医生的劝阻,在病床上给学生上课,1985年逝世后,他被湖北省委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温敬铭一生从事武术事业,为中国武术的教学和训练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曾参加《武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起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条目,著有《短兵术》、《中国式摔跤》、《太极拳的研究》、《长拳类动作技术规格》和巨著《散手》等10余部著作,并主编了《体育辞典》、《铐手翻子》等书籍,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