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名家追踪

    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锋
    特殊之年,太极兴旺
    “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的活动计划全部改变了。”杨振铎先生抱怨道。
    按照计划,在5月份杨振铎先生要到美国的西雅图。他每年都要去一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5月正是非典肆虐时期,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在太原度过了夏天和秋天。到了11月份,马来西亚杨式太极拳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邀请杨振铎先生参加,他这才走出国门。从大马归来,就是12月份。在家小住数日,杨振铎先生还要奔赴海口市,出席海口市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然后顺道广州,参加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太极拳研讨会。
    “特殊之年,很多活动不得不取消了。都是非典闹的。可是因为非典,人们反而更加关注健康了,更加注意体育锻炼了。”杨振铎说,由于非典的影响,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没有举行全省的太极拳比赛,只是各个地区分别举行了比赛。太原市有四个城区,也都举行了太极拳比赛。杨振铎观看了这些比赛,感到练习太极拳的人数比以往多了,可是动作还不够标准规范。为此,他举办了一个杨式太极拳辅导班,亲自辅导各个活动站的太极拳教练,来规范太极拳的技术动作。
    马上又到了岁末年初,杨振铎先生计划2004年5月出访欧洲。  “过了年我就78岁了。80岁以后,我就不准备出国了。”
      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
      太极伉俪游美洲
    自从卸去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的担子,陈正雷先生总算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太极拳事业中。
    2003年8月16日,他创办的陈家沟太极拳馆正式在郑州市举行开业庆典。陈家沟太极拳馆开业后,慕名来学拳的武术爱好者络绎不绝,陈正雷和夫人路丽丽接待各方来访,忙得不可开交。9月份,为了陈家沟创办奥林匹克乡村,陈正雷又多次来到北京,出席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日活动,使陈家沟和北京东四街道结成友好乡村和城镇。接着马不停蹄地返回郑州,为在十一国庆节期间前来太极拳馆学拳的学员辅导太极拳。学习班结束,10月8日,陈正雷又携夫人出访美国,可以说是一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
    这一去美洲大陆就是两个多月。陈正雷在美国各地巡回讲学,出席当地的太极拳活动。闲暇时间,夫妇二人在美国学生的陪同下,游览了位于纽约州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算是浮生偷得半日闲,总可以休闲一下。
    从美国归来,陈正雷还要南下广州,出席国际太极拳研讨会。真是忙之又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为太极拳而生的。”
    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
    为武术事业尽微薄之力
    一过了年,冯志强先生就满76岁了。
    虽然年近耄耋,可是冯志强先生仍是不服老,一年到头,总是忙忙碌碌的。这不,他刚刚从日本回来。在出访日本之前,他还飞往上海,参加了上海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庆祝活动。
    “每年我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去欧洲,就是到美国,还有日本、韩国等地。飞来飞去的,真是感到很疲劳。”他感慨道。
    可是,看到全世界的人这么喜欢太极拳,冯志强先生又感到分外高兴。他说这次去日本是出席全日本的陈式太极拳大会。这是—·个日本全国性的太极
拳盛会,是由日中友好协会、日中太极拳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参加大会的太极拳爱好者有两万多人,来自横滨、大阪、神户、北海道、东京等地,为期两周。日本朋友对这次太极拳盛会非常重视,日本的前首相羽田司出席·了大会,并为获奖的运动员颁奖。冯志强先生作为大会的嘉宾,不仅为获奖运动员颁发奖状,还为来自日本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做指导,向他们传授太极拳技艺。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冯志强先生到日本传授陈式太极拳,经过20年的辛勤传播耕耘,陈式太极拳已经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很多地方都成立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经常组织比赛。如今,看到这种万人演练太极拳的壮观景象,冯志强先生怎能不感到欣慰?
    “太极拳是中国的国宝,能给人类造福,能让人健康长寿。能够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冯志强说。
    回到北京后,又是整日频于应付各方面的来访,又是筹备举行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庆祝活动,真是天天不得闲,连原来每周一次到天坛公园教授太极拳,都不得不取消了。“没有时间呀!”
    尽管人不服老,可是终究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冯志强先生感到心气不如从前。  “现在是能让年轻人出来张罗就让他们出来。这次研究会成立20周年活动,我就让他们去操办,我都当了20年会长了,也该让年轻人上来了。”冯志强透露,目前正在物色人选,准备让年富力强的人执掌起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大旗。“那时我就能经常到天坛公园,自己练功养气,颐养天年,传授太极拳。”对北京的天坛公园,冯志强是情有独钟。
    “为了武术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冯志强再次强调说。
     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
     不待扬鞭自奋蹄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李秉慈先生总是说:“时间太紧,自己年事已高,必须抓紧时间多做些事情。”
    已经年过古稀的李秉慈,除了在2003年3月份和8月份去了两次香港外,大多数时间是在北京教授太极拳,同时集中精力写两本书——《吴式太极拳图谱》和《吴式太极剑图谱》。这两本书主要是用图解的方式,阐述吴式太极拳(剑)的技术动作。书中的图片都是由李秉慈先生演练的,这就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照片拍摄好了,还要按照顺序编排。好几百张图片放在眼前,人老了,眼神又不好,工作量也不小。“本来计划2004年的年初出书,能赶上一月份的图书博览会。看来得延迟到三月份才能出版。尽量赶时间吧。就是社会活动太多。”李秉慈感叹道。
    确实,年岁越大,精力日衰,武术界的活动反而越来越多。比如到河北保定参加孙剑云先生的追悼
会、参加河北邢台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的成立大会、远赴香港参加自己的学生杨曼硕太极拳研艺会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等等。除此之外,他每周的一、三、五晚上还要到朝阳体校的体育馆教授太极拳,真是感到很累。他希望抓紧时间,能多写些文字,就多写一些;能多培养出几个像刘伟、宗维洁那样的太极拳冠军,就多培养几个。“时间不等人,不能拖时间了。”
    李秉慈老人就像武术界的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了一辈子,如今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八极拳名家吴连枝
    系八极生态园
    八极拳传人吴连枝先生每年都要出访日本两次,到那里传授八极拳,可是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只在11月下旬才去了一趟日本。这次出访日本,是应日本八极拳法研究会之邀,办培训班传授八极拳。从日本回来后,他又去了趟上海参加一们八极拳的活动。
    今年虽然出访不多,可是吴连枝先生却一直没闲着。他正在策划建设一个八极生态园。这个八极生态园就建立在八极拳的发源地——河北沧州孟村。其中包括八极拳武术馆、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八极拳研究会、枣林、鱼塘、养殖场、鹿场等。这项建设工程已经立项,正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关键是资金的问题。为了筹集资金,我今年承包了一个林场,有五百多亩地。”吴连枝先生介绍说,这个林场将来就是八极生态园的一部分,现在种了大片的枣树,还养奶牛、养鹿。等资金充足了,再建设武术馆、培训中心等建筑设施。“我办林场,从事经营活动,目的还是为了发展武术,为了发展八极拳。”
    发展武术,有人走以武养武的路子,有人走以商养武的道路,吴连枝先生却独辟蹊径,情系八极生态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在孟村看到一个掩映在枣林丛中,呦呦鹿鸣、奶牛蹒跚、八极生风的八极生态园。这是多么美好的田园风光啊!
    意拳名家姚承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些日子,意拳研究会会长姚承光先生非常忙,除了接待国内外意拳爱好者的来访,就是忙于两部书稿的写作。第一是整理父亲姚宗勋先生的书信、笔记、手稿,准备出版一本有关意拳的著作。姚宗勋先生关于意拳的论述有的已经发表,但是还有许多没有面市的经典拳论,这些东西发表出来,肯定对国内外的意拳爱好者大有裨益,对中国武术也具有一定的贡献。这部书计划2004年春节前后出版。第二是写作《意拳大纲》,系统地规范意拳教学训练的技术体系标准。这项工作是意
拳研究会布置的,计划在2003年的年底完成。
    “意拳发展到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规范化,一个是与国际接轨。规范化是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与国际接轨,则必然要规范化。”姚承光说,意拳研究会之所以要制定一个《意拳大纲》就是要给国内外的意拳学习者提供一个训练的方法和标准,这有利于对外的教学和技术交流。与此相适应,意拳研究会还要制定一个意拳内部的段位制,这个意拳段位制参照国外柔道段位制的方式,初步想设立八到九个段位,每个段位有每个段位的考核标准。意拳段位制给学习意拳的人一个拳艺水平评价的尺度,同时对他们也是个激励。
    “这两项方案的推出,将会促进意拳与世界的接轨。”姚承光最后说,“明年我们还要组织意拳内部的散手比赛,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共同探讨意拳的发展方向。
    意拳名家姚承荣
    风雨不动恋意拳
    对意拳传人姚承荣先生来说,2003年是让人欢心鼓舞的一年,因为在10月下旬,他苦,OS营的中意武馆终于由室外搬到了室内——有了室内练功房。
    中意武馆是北京市内开展得比较好的一家武术馆,专门传授意拳。十几年来,姚承荣先生虽然历经风雨,却痴心不悔,兢兢业业地固守着这片意拳阵地。武馆由新文化街小学到白塔寺,再到如今,来到新街口与一家宾馆合作,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现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在室内练功了,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现在学员到我这里练习武术,可以说是风雨无阻。”
    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一时间危机四起,风声鹤唳。可是非典却没能阻挡住武术的脚步。这年的7月中旬,在北京刚刚解禁不久,一支欧洲的武术团体来到中意武馆,和武馆的学员进行了推手交流。这些欧洲的武术爱好者有练习意拳的,也有练习太极拳的。通过和中意武馆的学员推手,交流了学习体会,探讨了如何把太极拳推手和意拳推手融合在一起。“这种探讨非常有意义,大家都非常有兴趣。武术要发展,就不能有门派观念。意拳要发展,就需要交流,如果总是关起门来自己练习,不与外界交流,就没有影响力。这种交流还可以互相促进。”姚承荣说。
    2003年12月25日,香港的武术团体将要到中意武馆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切磋。2004年,中意武馆还要接待日本、欧洲的武术团体的来访。
    “无论从健身的角度讲,还是从自卫防身的角度讲,这种交流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八卦掌名家马传旭
     唯愿八卦传八方
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马传旭先生今年72岁了,是八卦掌名家李子鸣的大徒弟,同时还得到过李子鸣的师兄郭古民老先生的传授。身受两位武术名家的真传,
再加上自己数十年的刻苦研练,马传旭先生的八卦掌技艺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马传旭先生执掌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的帅印,团结八卦掌同仁,把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研究会每个月都开例会,组织小型的研讨会,每到年节慰问北京市的老拳师。2003年10月,八卦掌研究会在北京市朝阳门外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召开了北京市八卦掌比赛。“像这样的比赛,我们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大家在一起既交流了感情,又切磋了技艺。”马传旭说,“我们还计划2004年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八卦掌比赛。早在2001年我们研究会就主办过一次全国八卦掌比赛,那次比赛比较成功。”
    现在的八卦掌已经传播到了海外,国外的武术爱好者非常喜欢八卦掌,经常到北京求教。马传旭说,前些日子刚刚送走了几批,他们有的来自韩国,有的来自澳大利亚,有的来自新加坡,“这些外国人原来都练空手道,现在对咱们的八卦掌越来越有兴趣。最近新加坡电视台来采访我,他们要在新加坡宣传八卦掌。”
   看到八卦掌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喜爱,马传旭非常高兴。但是在高兴之余,又有一些担忧:“现在八卦掌的书出得很多,但是有的缺少科学性,不严谨。”他说他也已经写了几本书稿,都是老前辈们口授身传的经验总结,堪称是中国武术的传家宝。可是他日前还不打算拿出去出版,“这些宝贝可不能轻易流传到市面上去,让一些人篡改得面目全非,成为自己赚钱的东西,那就糟践了。”
    形意拳名家宋光华
    广交天下朋友,拳传天下
    宋光华是宋式形意拳传人。这些年,宋式形意拳深受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这一古朴的传统武术。在宋光华先生的努力下,《宋式形意拳》和《宋式形意拳续编》陆续出版,很快就行销海内外。而宋光华先生这些年更是奔走大江南北,广交朋友,不遗余力地传播形意拳。2003年2月份,他南下广州,参加形意拳协会的座谈会;3月份又赴上海,交流形意拳;3月底又带队参加太原市的武术比赛。只是在非典期间,才稍微清闲了一些。非典过后,他又是风尘仆仆地奔赴全国各地,出席各种武术活动——到北京参加全国形意拳邀请赛、到邯郸参加一家武术馆的开馆典礼、参加山西省各地的武术比赛……虽然整天这么忙碌,可是他觉得能广交天下武术界的朋友,自己再累,也是心甘情愿。
    形意拳名家邸国勇
    巧媳妇要做无米之炊
    邸国勇先生每周都要到北京大学上两次课,向北京大学的学生传授形意拳。这是北京大学武术协会邀请的。对在大学生中传播形意拳,邸国勇先生非常热心:“形意拳需要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加盟,需要培养后备力量。”
    对这些年形意拳在北京的发展,身为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的邸国勇先生倍感欣慰,因为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传统武术比赛中,形意拳的选手最多,除了太极拳外,形意拳可以说是传统武术中的大户。回顾2003年这一年的工作,邸国勇感到满意,因为不仅出版了一本《形意拳会刊》,还建立了形意拳网站,而最有影响的是举行了全国形意拳邀请赛。这次邀请赛是十月份举行的,参赛的运动员有五百多人,来自全国19个省市,可以说是规模巨大,“最重要的是我们是自筹资金搞的比赛,真是巧媳妇也要做无米之炊。”’
    对这次邀请赛,邸国勇是感慨万端:“民间武术要搞比赛,真是困难重重。国家不可能给你资金,只能自己想办法。我们得像散打王学习,适应现在的市场机制,这样民间武术才能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尽管困难重重,可是邸国勇先生对未来却是信心十足。他说明年不仅要举行形意拳的理论讲座,还要组织形意拳研究会的选拔赛,选拔出优秀的运动员参加北京市的武术比赛;培养年轻的选手,参加2004年在河北深州举行的形意拳散打比赛。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形意拳散打比赛的规则。
    “要培养年轻的选手参加形意拳的散打比赛,要在中小学中普及形意拳,这样形意拳才能后继有人。”
    梅花桩名家韩建中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
    梅花桩传人韩建中先生一直在外地奔波,很少在北京享清福。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六·卜有三了,趁着身体健康,要多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做点事情。”
    韩建中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才能带来中国武术的真正振兴,所以他对传统武术一直情有独钟。2003年11月,他参加了在福建泉州举行的俞大猷武术思想研讨会。
    要发展传统武术,就必须注重武术文化的研究,这就需要一个高层次的武术教学研究机构。抱着这样一个想法,韩建中正在筹划建设传统武术大学。
    说到办学,韩建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武术馆校的教学要把武术和文化课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除了这些教学活动,韩建中先生还著书立说,出版了《夺凶器的基本技法》等著作,并应中央电视台之邀,继续讲授“擒拿一招”。
    “这个节目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许多人说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一些防身自卫的本领是非常重要的。能为传统武术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心愿!”
  吴式太极名家马海龙
  忙忙碌碌的日子
  马海龙,出身地道的武术世家,姥爷吴鉴泉,父亲马岳梁,母亲吴英华,舅舅吴公仪。从小爷爷让念占文,姥爷让练拳。结果5岁念书,6岁练拳。大学念的是医科,工作在医院,没想到退休后会回到太极拳。当年,身为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的母亲总对他说,一定好好练拳,将来这个社要交给你管起来,马老总觉得自己不太擅长交际,怕和人打交道。母亲去世后,父亲做了社长,一年以后也离世了。马老接过发展吴式太极拳的担子,深感责任重大。他说他现在学着和人打交道,渐渐不像从前那么不讲策略了。当年马老在医院负责医药和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一是一,二是二,不合格产品休想过关,很是得罪了一些人。现在想想,可能做事情换一种方式,既能达到目的,又让人好接受一些。其实,马老的不够圆滑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可爱”,是我在2003年11月徐州太极拳名家培训班期间听到的对马老最多的评价。第一次接触,他的纯正就让人情不自禁地信任。
    自从做了鉴泉太极拳社社长,马老就没闲的时候。太极拳的活动自不必说,比如参加完徐州的活动,12月还要到广州参加国际太极拳研讨会,准备重新修订《吴式太极剑》,将在德国的讲课稿收入《太极本义》等等。但是就像他练拳、念书都不耽误一样,除了太极拳的活动,吴老的爱好还有很多,而且哪样也离不开。
    第一大爱好:读书。睡前看武侠;早晨看哲学,老子、四书之类的;闲时看唐诗、宋词等等。平时喜跑新华书店。马老家和武侠
小说颇有渊源,当年马老的舅舅吴公仪和陈克夫在澳门比武引发了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武侠大家金庸先生和马老舅舅的关系极好,当年舅舅出的一本书就是金庸做的跋。马老从小念古文念得现在写起通俗文来还觉得不顺手,如今所以要重新修订《吴式太极剑》,就是因为有读者反应读起来有些吃力,准备再写得通俗一些。
    第二大爱好:音乐。实在想不到,马老最喜欢的是美国早期的爵士乐。如BIN CROSEBY、PERRY EOMO、PAqq"Y PAGE等等欧美爵士乐收集了很多。
    第三打桥牌,第四看足球,第五跳舞。马老说更喜欢北京的足球解说员,比如张录、黄建翔。
    这么多事要做,真够马老忙的。当然,所有的爱好都要给太极拳让路。如今,马老是妻贤子孝,日子过得颇有味道。    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
        当家难
    大家都叫他孙总,因为他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管了好几百号人。最近,有关孙总的传闻很多,因为他是孙式太极拳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孙剑云先生指定的继承人。孙剑云先生去世后两个多月里,孙永田不得不把企业的事情放下许多,老师的很多后事需要他处理,整理资料、答谢保定孙式太极拳协会、给老师选墓地……如今,老师的墓地已经选好,在北京万佛公墓,依:山傍水。准备修好了,2004年举行一个仪式。   
    还有,许多太极拳的活动要他去参加。2003年11月,到徐州参加太极拳名家培训班之前,他刚刚应邀在陕西参加了华山论剑的活动;12月,还要去广州参加国际太极拳研讨会。
    孙总说他回北京后要好好抓一抓工作了,特别是年底,公司的事情太多。一年的总结就够忙一阵的,对机关、对税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等都要汇报。企业挺红火,从5万元起家到现在年产上亿,是北京市汽车销售行业第一个参加2000国际质量认证的。当一个企业的家就不轻松,如今孙剑云老师又把发展孙氏拳的担子交给了他。从前老师在世的时候,孙总为孙式太极拳的发展没少做工作,但是不管多大的事情,总觉得有老师做依靠,踏实得很。现在老师不在了,心里常觉得没着没落的。好在有太极拳支撑着他。练上几套拳,就会平静许多,所以,老师去世后孙总的拳练得更勤了。他说如果没有太极拳,他这个老总早就干不下去了。一个公司经营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而太极文化在公司管理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听孙总的助理小田说,年轻人一进公司就要学习孙式太极拳,小田是第一拨和孙总学的,现在已打得像模像样,在公司已经带了好几拨“学生”了。公司的年轻人多,早晨不爱早起,不吃早饭,不到中午就饿得受不了了。而公司的任务多、工作量大,有时汽车配件一来就是一百多辆大车,卸车就得大半夜。为了他们身体健康,孙总规定他们必须出早操,练拳。练完拳,自然就会想到早餐了。
    孙总近来想得最多的还是和孙剑云老师在一起的日子。孙总的母亲去世早,老师就像他的母亲一样。老师在世时,师徒经常和老师谈心。两个人,一间屋。老师靠在她的那张单人床上,孙总在搭起的折叠床上,师徒俩一聊就是大半夜,说许多掏心窝子的话。老师去世前几天在病床前还拉着他的手说:“永田,孙氏拳的发展就交给你了,咱们师徒一场,你可要把担子挑起来啊!”想起来心里就酸酸的。所以,对老师交给他的担子,他挑起来怎能不尽心尽力?公司的事情再多,只要是太极拳的事情,拔腿就走。身为董事长,外出的标准是套间,住得差了还不干,怕掉了公司的价。可一到太极拳活动,甭管什么条件也没有一个“不”字。孙总笑着说:“你说太极拳这魅力大不大?就是放不下。”
    对于外界的一些传言,孙总一笑置之。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说什么也管不了,只要自己问心无隗即可。孙剑云老师当年对“掌门人”一词早有说法:“只有义务。”真是的,当家哪有不难的?
    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
    忙中取乐
    一说到太极拳的名家,都脱不了一个“忙”字。崔仲三先生也不例外,只是他说起忙得自己团团转的事情没有丝毫“累”的感觉,而是兴致勃勃,和玩儿似的。   
    崔先生今年50多岁了,可给人的感觉总像个小伙子,特逗。不像什么大师,倒像个体育评论员之类的,声音像,外表像,性格也有点像。2003年整整一年他都没闲着:在中国电视“飞天奖”颁奖仪式上作为特约嘉宾进行太极剑表演;为全国城市运动会做解说;为北京电视台《健康百科》栏目拍了一个30集的太极健身常识节目,每集5分钟;现在北京电视台还在播放他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教学片。2月至6月,崔先生应美国方面邀请到美国传播太极拳,到了亚特兰大、佛罗伦萨、纽约、休斯顿等城市。在佛罗伦萨,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当地组织的、有一千多人参与的中国武术锦标赛。11月,在徐州,于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六式太极拳培训班上教授传统杨式太极拳。12月,在铁岭参加全国太极拳交流大会,作为杨式太极拳名家进行了表演。表演前参加辅导的只有20多人,表演后,一下增到80多人。
    跑了这么多活动,崔仲三说最近不打算出去了,在家潜心写书——《传统杨式太极剑》。2004年1月,《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讲座》和《16式太极拳、18式太极剑》将配光盘出版。
    还有,每周六,崔老师都将在北京中LU公园八角亭进行太极拳的教学活动,广大杨式太极拳迷到时也可追踪追踪。
    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
    文化局长谈文化
    2003年7月,乔松茂先生赴邯郸市文化局出任副局长,他笑言这回算是对口了,可以踏踏实实地为发展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太极拳做工作了。    和乔老师聊天,你会惊异于他的妙语连珠,一些富有哲理的闪光语言总是不失时机地脱口而出,很有点“脱口秀”的意思。不过没有常见的“脱口秀”节目中的噱头,而是耐人寻味。他说一个致力于中国武术传播的人一定要“以德立身,凭才治艺”,耍讲“四讲”——讲政治、讲武德、讲(武术)文化、讲(武术)技术。他认为武术发展应以“承接文化为主体”,“一个人可以把文化毁了,也能拯救文化”,如今乔局真是每句话都透着是做文化工作的。
    2003年11月,乔老师应中国武术协会邀请在徐州举办的六式太极拳培训班传授武式传统太极拳,他和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被安排在一个房间。他说冥冥中这似乎是上天的安排:160年前,武式和和式两大太极拳流派的创始人武禹襄与和兆元都师从陈式太极拳大家陈清萍;160年后,这两大太极拳流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又同处一室,两人“谈文影武,重叙百年大缘”。

     和式太极拳名家和有禄
      一路顺风
和式太极拳的历史不算短,可是和有禄先生作为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的六世孙,传拳也就是近些年的事。他没有想到,和式太极拳的发展速度惊人地迅速。如今,河南郑州、焦作、漯河,江苏金潭,四川重庆、成都等地都成立了和式太极拳组织。他平时除忙于在全国各地传拳、建立和式太极拳的“据点”之外,还要把和式太极拳的史料等成系列、有系统地整理出来。本打算去江苏南京举办培训班,可实在抽不出身来。2003年11月参加完徐州六式太极拳培训班的授课,12月底还要到广州参加国际太极拳研讨会。年仅40岁的和有禄想起当年辞去工作专心推广家传太极拳时颇为感慨:“我们和家人传拳意识不行,直到1983年才开始对外传拳。”    ·
    2003年,和有禄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和式太极拳谱》,如今该书已经脱销,准备再版。说起写作第一本书的一些事,和有禄就觉得好笑:“真难啊!”据说当时他经常是足不出产,没黑没白的,什么时候打电话都准在家。2001年三亚举行世界太极拳大会,和有禄第一次在重要的太极拳活动中亮相,当时在三亚每天还要打地铺,有一天和现在的弟子贾澎聊得正起劲,突然蹦了起来:“干什么呢?快写吧!”原来又惦记上他那本书了,真是没少下功夫。好在几经推敲后出版的这本书成效显著,让和有禄很是开心。有了第一本书的经验,再写就没那么难了。
    从徐州回去,和有禄还要准备和式太极拳年会,参加世界传统武术大会,12月去广州参加国际太极拳研讨会,还想在大学里搞一个万人太极拳表演,真有点忙不过来。不过自和有禄出山以来,和式太极拳的发展一直还挺顺的,这和他的为人很有关系。和有禄先生忠厚、实在,大家都挺愿意帮他。
    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沛菊
      下期再见
    2003年11月,在徐州太极拳培训班上第一次见到她,她是应邀传授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她今年只有30多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说话及其到位。她1965年出生于温县陈家沟,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教练员,国家级裁判员。现任河南省武术馆陈式太极拳教练、河南省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科科长。
    陈沛菊自幼随父亲陈立宪、姑母陈立清习练陈式太极拳小架,系统学习并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小架理论及拳术、器械、推手技法。后又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深造。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太极拳、剑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三次蝉联全国太极拳、剑比赛的陈式太极拳冠军。多次担任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的裁判员、裁判长工作。在她培养的学生中,有多人次获全园及省级比赛的冠、亚军。陈沛菊的故事很多,我们下期将向大家详细介绍。
摘自《中华武术》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