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张祖意合太极拳隐在邯郸人不知

——邯郸调查“张祖意合太极拳”见闻录  
                      谭大江

民间是否还有秘传的太极拳门派


  1998年,笔者编著出版过《武当内家派述秘》一书(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在编著该书时,曾有两个疑团未得解开。一是在撰写该书第九章“元明时期武当内家拳的传播情况”时,关于张三丰的道门的传授情况,从历史文献看,所传弟子甚多。而许多弟子如邱元清、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澄、孙碧云、明玉、王宗道等,皆是后来立门立派的名真高道,但至今所能发现这些名真高道所传的太极拳法却甚是罕见。是这些高人之后断了传承,还是仍有一些由这些高人传授的太极拳法隐于民间深藏未露?二是在编撰该书的前后,曾与西安路迪民先生琢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初年道家学者萧天石先生搜集到的《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路的功架图势,竟与杨式太极拳的功架图势那么相似?是搜集者有意做秀,将杨氏功架图充为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还是杨氏当年得其道门指点,修正了功架,复同于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这些都不得而知。虽然后来笔者从四川成都贺洪明先生(杨式太极传人)和河北保定李正先生(杨式太极传人)都曾得到传闻,说杨氏先辈确曾得到过道门高人的指点。但此事此前仅停留在传闻阶段,没有祥实的口碑与文字记载。

  我们知道,其实上述疑团也属于太极拳源流史尚待考证的一些问题。对此如果有新的发现,新的证据,将会填补太极拳源流史考证的一些空白。

  有此事情是否叫做天意安排,我不敢妄言。但当“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却真碰上“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事,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欣喜。这份欣喜不只是笔者的,它将属于整个太极拳界。

张兴洲寻根问祖自报家门


  数月前编辑部收到一篇稿子,题目名《道家——张祖太极拳》。初拿稿子我并未在意,因为我们时常接到自名хх太极拳的稿子多了,常是一些自编自创、理法草率简陋的东西,或是所谓什么朝代传承下来,内容空洞,无头无脑,令人多不可信。而将这篇只有三四页大号字的稿子看完,我心头不禁暗自欣喜—这可能是一支直接传承于武当道门的太极拳门派。

  作者张兴洲、李仲良,自称是该派太极拳当代传人,俱为河北邯郸人。来稿中述其源流承传,其师名张起发(1893—1976),武术世家出身,幼时习外家功夫,青年时期加入国民军,因其武艺出众,遂被聘任武术总教官。曾随军驻扎湖北老河口(笔者注:作者据师口传之音,误 将“老河口”理解为“老虎口”),晨起外出练武时,偶遇一老道长亦在练拳,观道人鹤发童颜,拳功出神入化,知是世外高人,于是诚恳拜其为师。道人见其质器尚佳,欣然收其为徒。自此弃伍入道,随师习艺五年。师有训曰:“此拳乃道家内传功夫,不入道者不能传,传二不传三……”(注:据言,“传二”是每代仅传二人,以防失传;“不传三”是防止门内互相争斗或泄露道门绝技)。后张起发艺成,又回归军队,但从此牢记师训,虽任武术教官也未露太极绝技。抗日战争时期,张起发所在部队起义,成了八路军。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为了弘扬祖国武术事业,方始谨慎打破门规,半公开授徒。传有其子张兴洲与徒罗正才、李仲良、李洪滨。黄守业数人。文化大革命中,张氏父子被残酷批斗,打成伤残。自此后,张起发至死未授拳艺与人,张兴洲与师兄弟们也从此藏艺不露。

  据张兴洲来稿讲,文革前,他家还保存有很多道家秘笈拳谱和许多种武术器械,然而在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毁。只有他的母亲当时冒着风险偷偷隐藏下来了张祖意合太极拳谱几本资料。经此劫乱,张起发即不许后辈再练道门武术,只允其随自己学习武当道门所传医术。而张兴洲与师兄弟们在跟师傅学医的时候,却背着张起发仍然偷偷地习练意合太极拳和内功,张兴洲的伤体(文革中多次被罚跪炉铁,致膝盖伤残)就是这样终于得以康复。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张兴洲与其师兄李仲良,以道家“五宝合璧”(即内功、点穴、针灸、导引、中药)的医疗门诊部,不但一直坚持了下来,还因其治病手法独特,疗效显著,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经过20多年实践,服务于社会,造福于患者,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如今已成为名冠一方的“亚太中医内功医院”,在邯郸市颇有影响,张兴洲先生现为该医院院长。

   据介绍,张起发当年在老河口所拜的师父名叫张鹤亭(注:武当各门派皆无“鹤”字派,若此名果为其真,张鹤亭恐为张合亭之音误,为武当全真龙门派第十六代弟子。因为当时武当山道长是徐本善,乃龙门派第十五代弟子),道呈自然,据言道长另有一道门弟子,道号虚无(后人皆称虚无道长),今已一百余岁,隐居崂山,为张兴洲的直传师父,为十三代;张兴洲与李仲良等为十四代。

  据来稿叙述,此太极拳又称太合太极拳,也称义合太极拳。“太合”“义合”乃为两处地名,当年张三丰祖师在这两地修行过,故而以地名取拳名。后人根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称为“意合太极拳”;又因此拳始传自张三丰祖师,也称“张祖太极拳”。总之,此拳在传承过程中,在“太极拳”三字前面冠名较多,无统一说法。直到笔者此次赴邯郸调查采访时,几位传人方才共同斟酌定名为“张祖意合太极拳。”

  来稿提到,张祖意合太极拳有三步功法(易筋、易骨、易髓),五种练法(坐、站、行、动、用)和内外五行十大功,以及十三势行功法和推手 等内容,都与现今流传和各太极拳门派不尽相同。而其中某些功架则与 杨班侯当年曾得自然道长所传的缘故(后文将有专叙)。

  总之,张兴洲自报家门的“张祖意合太极拳”,既与众不同,又有根有秧,叫人既不敢断然肯定,也不敢轻易否定。何况这个线索竟也自今天声名大噪的太极拳之乡——邯郸 !

  笔者在与张兴洲几次电话采访以后,兴趣有加,决心赴邯郸以探究竟。

邯郸之行,初识张祖意合太极拳真面目


  2002年11月上旬,笔者由北京采访返归途中专程去了邯郸。在邯郸,笔者受到市体育局领导的热情接待,表示对采访予以大力支持。采访期间,翟金录先生腾出时间陪同,提供方便,竭尽地主之谊。还有邯郸市老年体协、老年人太极拳活动委员会主任李建祯先生作陪始终,笔者与其相处,如同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亲切投缘。而接受采访的主人公张兴洲与他的师兄弟和弟子们的诚挚情感和热情的接待,令人感动,难以忘怀。

此次采访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眼目睹了张兴洲家藏秘谱
  最初,我提出想看看张兴洲的家藏秘谱,他似乎还心存 疑虑。他的疑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几天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遵从“师训”的确是很传统,很严肃的。何况张兴洲父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还为此遭受过大摧残。拿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要不是看到这些年来社会政治形势越来越好;要不是看到本门太极拳濒临灭绝;要不是看到有关太极拳的某些历史世人少知,而他们尚能够说清一些事情,不致让历史留下遗憾,他们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外露的。当我们之间情意融洽之际,张先生终于拿出了三本秘谱——《太极拳道论》、《太极点穴秘传》和《意合太极拳》。《太极拳道论》是近年又经转抄的一个按旧格式线装的本子。经笔者大致翻阅,确与现在各家太极门派的拳理、拳诀、拳功有所不同。从其记述内容来看,大体可以确信是由古本转抄本有不少错误,诸如断句不准,掉字错字等等(笑者现在正在对其校勘整理,不久可面世)。问其何以请外行人转抄,答曰意在不被他人窃去内秘。据张先生说,原谱现今藏于崂山——他的师父虚无道长处。日后果有机缘,可以见到。其他两本秘谱都是黄草纸线装本,很陈旧,大体完好。一本16开大小,另一点穴本8开大小,(内页正文上有杨班侯的印章)。据我判断与问询结果,后二谱乃为张起发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抄写。至于上有杨班侯的印章,则另有一段故事。这三本秘谱内容各有侧重,均有世人少知的妙论。

  经过与张兴洲先生的深入交流和耐 心地说服,《太极拳道论》和《太极点穴秘传》得以复印相赠,以示诚意。三本秘谱的封面亦允我拍照(惜曝光太过,底片太厚,照相馆未能洗 印出来)。

二、秘谱中的传承关系介绍

  《太极拳道论》秘谱之末,记有本门传承关系。文曰:“张三丰祖师创始太极大道,养生护身之法,乃为大成,后传于邱玄靖,传于赵大斌道人,传于元虚子道人,传于陈玄明道人,又传于口莲池道人,又传于李凤祥道人,又传于尚道明道人,又传于陈荫昌道人,又传于明了道人,顾殿一,又传于张鹤亭自然道人,又传于虚无子道人、张起发,又传于张兴洲、李仲良居士。”

  据此谱所载,自张三丰始,该门下传至今为十三代。其中第二代邱玄靖、第三代赵大斌、第九代陈荫昌等人,现在都有稽可考。如邱玄靖,又作邱元靖,他是明朝初年的武当道士,是张三丰入室弟子,后为五龙宫住持,《太和山志》有记载,在道教史上也有一定名气。第三代赵大斌,应为赵太斌。1922年宋唯一撰写的《武当剑术》中,他被列为“武当丹派剑术”第二代传人,第一代是张松溪(张三丰之弟子)。赵太斌为山东泰安人,主要活动在明代后期。明万历九年立擂泰安,仨月未逢对手。后张松溪登台交手,赵败于张,遂拜张为师习三丰之传。第九代传人陈荫昌,恰好也是武当丹派剑术第七代传人,安徽人,少任侠,喜拳勇。清乾隆四十八年游历九华山,偶遇李大年,习得道门剑术,在丹派剑术中,赵太斌与陈荫昌相隔六代,在意合太极拳中二人相隔七代。

  在道门武技的传承中,既有剑拳各自单传,也有剑拳同传者。从两者的差别可以旁证,以上的传承关系基本吻合于历史。

  按以上传承顺序,张其发应为第十二代传人,张兴洲、李仲良应为第十三代传人。

三、张氏学拳经历

  据张兴洲先生介绍,他家祖籍江苏,祖上为清朝武将,清朝末年带兵行至河北大名金滩镇一带,得闻清朝灭亡。因见金滩镇一带,得闻清朝灭亡。因见金滩镇乃水陆码头,是个好地方,遂留居于此,改做水上贩运粮食的生意,家境绰丰。张起发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自幼受家风所染,习练武术,青年时从伍。民国十年(1921)出任军中武术教官,随军至湖北老河口(武当山东麓),某晨习武,遇一老道长练拳。道长戏其之交手,其发拚力以对,岂料道长道袍一抖,起发即飞出老远。其发知遇高人,即恳拜为师。道人见其发品行端正,天资聪颖,又誓遵师训,遂收为徒,授艺五年。这位道长就是张鹤亭,又号自然道人,时年87岁。

  张起发太极拳艺成功后又回到部队,至抗战期间,该部队起义编为八路军(张兴洲对其父的历史叙述细节尚不够准确。我已请他认真追述),解放后转业至家乡,在保险公司任职。后又调往邯郸,全家乃定居于此。

  张兴洲生于1945年,当时他父亲已是52岁。因意合太极拳历有“传徒不传子”之训,所以张其发后来将张兴洲改拜在道门师弟虚无道人门下,自已则传艺于李仲良、黄守业二徒。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张氏虽一直不对外公开意合太极拳绝技,而他与其子其徒的形意、八卦功夫却在当地颇为知名。他们与道门的交往,以及与永年杨式太极几代人的亲密交往,也是当地人所熟知的。张兴洲回忆他的学艺生涯说,他于1960年前后跟靳连璧老师学形意、八卦,1965年前后跟山西阳城王剑鹏老师学太极(据说王是王宗岳的后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死于有乡),1975年前后才正式跟虚无道长学太极。虚无道长住在崂山(至今健在),时常来邯郸教拳,张兴洲也时常到崂山受艺。在崂山又拜虚无道长的同门师弟匡常修道长习练三丰太极拳,其精者乃七十二式擒打之术。据说,匡常修太极拳艺从不外露,对外仅露“燕青拳”而已。

  正因为张氏门中有习武之家风,“文革”中才被诬为“封资修”而遭到打击迫害,父子二人落下严重伤疾。所幸的是,他们皆以修炼内功双双自愈,但张其发终因年事已高,于1976年谢世。幸好生前已将所学武当道门医技“五宝合璧”悉数传于其子其徒,并嘱其永远不得练武。据说,张其徒,并嘱其永远不得练武。据说,张其发并不是因病去世,是因为他笃信师弟虚无道长的易卦预测,言他寿限八十三。于是,张其发于83岁生日过后便不吃不喝,端坐室内,数日后无疾而终。张其发留下了许多武技的传奇故事,此次采访无暇记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并在全国各地举行了一些传统武术赛事,预示着武术春天的来临。历经“文革”之苦的张兴洲与其师兄弟,谨慎地观察着社会形势,他们曾以形意八卦参加过几次全国武术赛事,张兴洲还多次获得过冠军,但他们还是觉得不易张扬自家的武技,遂自此隐退,在邯郸开办了内功治疗诊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所独具特色的诊所,现已成为邯郸亚太集团下属的一家亚太中医内功医院,张兴洲先生任院长,拥有员工近20名。由于该院独具特色的治疗手法,在邯郸地区相当知名,连一些政要显贵也常慕名而来疗疾治伤。

  近几年,随着邯郸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张兴洲与其师兄弟们逐渐解除顾虑,萌生把本门派太极拳宣传出去的想法,他们给《武当》来稿便是跨出试探性一步,但是,显然由于视野的限制和传统师训的禁锢,至今在他们的心中还有难以抹去的保守痕迹。令人值得欣喜的是,当我即将告别邯郸之际,我已感知,蒙在他们心头的那块冰凌正在悄然溶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