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神功有传人 太极震环球(四)

“太极拳乡的传奇之旅”系列之四

神功有传人 太极震环球


大河报记者 许笑雨/文图

陈照丕暮年授徒 太极拳后继有人

  “陈氏太极拳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今天,陈照丕、陈照奎的功劳最大。没有他俩,陈家沟恐怕今天已经没人会打太极拳了。”年近七旬的陈家沟村村主任张蔚珍目睹了半个世纪以来陈氏太极拳的兴衰,回想起往事,难免感慨不已。老人虽不姓陈,但却是土生土长的陈家沟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张蔚珍就是陈家沟村的支部书记了,对于太极拳在陈家沟的发展,他知道得最多。

  上世纪20年代末,陈照丕应邀到南京授拳,并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照丕返乡加入范庭兰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任武术教官,其间,他曾率敢死队战斗在抗日前线。1942年,陈照丕受当时黄委会委员长张会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邀请,出任黄委会机关的武术教官。一直到解放后,陈照丕都在黄委会工作。

  张蔚珍告诉记者,据老辈人讲,1941年前后,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温县一带发生了蝗灾,村里人都逃荒去了,只剩下几十口人。穷习文,富习武,连饭都吃不上,谁还练拳啊!从那时起,陈氏太极拳在陈家沟渐渐地绝迹了。

  1958年,退休回到老家的陈照丕看到陈家沟竟没有人练太极拳,心里很难过,就号召年轻人到他家里学拳。张蔚珍回忆说,当时我还不知道太极拳,只是听说过“张疙瘩(附近的一个村)好放羊,陈家沟尽出些捶把行”之类的顺口溜。陈照丕重新点燃起了陈家沟人练习太极拳的星星火种。

  可好景不长,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陈照丕因为在国民党政府的国术馆里当过教官,成分不好,很快就被“打倒”了。有人还告发他召集年轻人夜聚明散搞宗派活动,于是对他批斗、游街、百般凌辱……身怀绝技的一代拳师竟被逼得跳井自杀!好在发现得早,陈照丕才捡回一条命。

  大约是1968年前后,报纸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关于提倡打太极拳的语录,陈照丕看到后,就跑来找村支部书记张蔚珍,问:“这练拳不犯法了!你说我这拳还能不能教?”张蔚珍心想,这太极拳又没啥阶级立场,为啥不能练?就对陈照丕说:“可以练,你只要是正经教拳,出了问题我负责!”

  30多年后的今天,张蔚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印象深刻:“当时照丕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我让他重点培养4个人,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小旺和正雷是照丕的侄子,西安当时是副支书、民兵营长,天才是村学校的民办教师。我对陈照丕说,你只要把这四个人培养好,将来你过世后,咱这拳法还能往下传!”

  如今,这四位每个人都可以用功成名就来形容,当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就是他们,武林中称之为“四大金刚”。

  之后的几年,陈照丕可以说把全部的心血都花在了这4个年轻人身上,将平生所学全部教给了他们。1972年9月,省里要举行武术表演赛,点名要陈家沟派人参加。陈照丕格外兴奋,早晚忙着培训队员。等到比赛结束,80岁的陈照丕也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进了医院,当年12月30日,这位承上启下的一代太极宗师与世长辞。

  陈照丕去世的时候,陈小旺等4个徒弟已经掌握了陈氏太极拳的所有套路,只是火候还不到,没有实战经验。为了能让这4个人真正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一代名手,张蔚珍专程去北京将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请回来,教授陈小旺四人。

  “为了培养这‘四大金刚’,村里可没少投入。当年把照奎请回来,专门给人家找住处、起小灶,每月还得付给人家几十块钱的工资。”张蔚珍说,“陈照奎晚上专门指导‘四大金刚’,白天则是大面积教村民们练拳。我当时是支部书记,规定每天早起在大队部练拳,谁来给谁记两个工分!这一下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现在陈家沟村那么多人会打太极拳,正是当年集体练拳的结果。”

  听了张蔚珍的回忆,才理解为什么说“陈照丕、陈照奎的功劳最大”了。但除了他们二位,我觉得眼前这位张老人也功不可没。我问他:“你老人家既不姓陈,又不练拳,怎么会对太极拳这么重视?”老人回答:“正因为我不姓陈,才不能让‘陈氏太极拳’这个国宝断在我这一任啊!”

太极拳名扬四海 陈家沟更有宏图

  如今在陈家沟村,你随处都能看见练习太极拳的身影,这里除了有两所比较正规的太极拳学校外,许多拳师还在家里授徒,我专门去拜访了一位叫陈立法的拳师。

  陈立法的家与普通的农家没什么不同,只是门后多了几把刀枪,厅堂里挂着一个条幅,用草书写着“出入无方、盈虚有象”八个大字,说的是太极拳的精义。陈立法50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肌肉饱满,并没有想象中拳师的傲慢,对人热情得很。陈立法说他的爷爷陈省三和父亲陈福来拳脚都很好,两位前辈年轻时都在上海做镖师,也都有着传奇一般的经历。陈立法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所以从小就相信自己能练就一身本领。

  十几年前的一个风雪之夜,一个徐州来的小伙子慕名到他家,拜在他的门下,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这个小伙子竟在徐州市的太极拳大赛中闯进了三甲。

  一传十、十传百,陈立法在徐州一带有了名气,从此便经常有当地的学生来陈家沟指名道姓找他学拳。最近几年,陈立法每年都会在农闲时去徐州授拳,长则一两个月,短则十天八天。我问陈师傅:“你教徒弟是怎么个收费法?”陈立法答:“没有定数,给多少算多少。”然后指着厅堂墙角的一袋面粉说:“这就是昨天一个学生背来的学费。”

  在记者的请求下,陈立法在自家院儿里练了一套陈氏太极枪和一套陈氏太极刀,正舞到激烈处,“呼”的一阵风过,落叶纷飞,尘土飞扬。这情景让我猛地想起了不知是哪部武侠小说中形容高手对决时的一句话:“不出手已是风花雪月,待出手更是气象万千。”

  张蔚珍告诉记者,像陈立法这样的业余拳师在陈家沟村不下几十位,在温县县城以及周边一带就更多了。

  当代“陈氏太极拳”的4位代表人物早已超越了这种授拳方式,目前他们主要忙碌于国际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活动,或出国访问指导,或接待外宾表演,或出版理论专著……

  设在陈家沟村的陈氏太极拳学校规模不小,是“四大金刚”之首的陈小旺的弟弟陈小星开办的。陈小星师傅告诉记者,他哥哥已经在澳大利亚定居了,“虽然居住地在澳洲,但每年至少绕地球两圈,在世界各地传播陈氏太极拳”。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陈氏二十世传人陈炳表演的太极推手。陈炳20多岁,毕业于复旦大学,是陈氏家族中学历最高的拳师。小伙子一表人才,温文尔雅,外表看不像是惯使刀枪的武者,可一出手定会吓你一跳。对方“呼”的一拳朝面门打来,陈炳提掌一带便轻松化解,然后迅速将肩膀贴住对方胸部,一发内劲,对手已被弹出四五米远。虽然早知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但印象中还是感觉它软绵绵的,今日一见,大开眼界!

  记者在温县陈家沟采访陈氏太极拳时,“四大金刚”中只见到一位——王西安。他一袭黑衣,脚上蹬一双圆口布鞋,举手投足根本不像60岁的老人,一看就是武林中人。王西安在陈家沟和温县县城有两所太极拳学校,分别由他的儿子和徒弟管理。往年的这个时候,王西安都会到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巡回教学,今年因为特殊原因,才留在了国内。

  据当地同志介绍,“四大金刚”之一的陈正雷目前在郑州从事太极拳的发展研究工作,另一位“金刚”朱天才现在已经到了新加坡……

  考察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我发现从它问世至今300多年来,从没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太极拳历史上多少里程碑式的人物,并没有因为这一技之长使他们的命运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对当代这些太极拳大师来说,用“天翻地覆”来比喻他们命运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

  在温县,许多同志对记者说,陈氏太极拳的兴旺只是成就了拳师,地方的经济、文化收益不多,“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陈家沟在温县”。随着太极拳朝着更高、更远、更深的方向发展,这种高深莫测的武功能给它的发祥地带来什么?如果是经济效益,能有多少?

  离开陈家沟的时候,记者问村主任张蔚珍:“对陈家沟今后的发展有没有什么计划?”张蔚珍回答说:“蓝图非常宏大,未来的陈家沟将建成一个世界性的健身休闲中心,世界各国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能来到这里,住在这里,跟着陈家沟人学习地地道道的陈氏太极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