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基是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次子,他体格魁梧,谈吐机敏、果断,富有哲理性,常常从正反方面说明太极拳理,妙语连珠,让人水铭在心。少年学拳。稍有不对就被打,练拳累得他爬着上楼梯 。
杨振基生长在世代武术家庭,曾祖父杨露禅、二祖父杨班侯、祖父杨健侯、伯父杨少侯、父亲杨澄甫都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的风云人物。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他5岁起就跟着大人比画着学拳。
上世纪20年代末,他父亲杨澄前受弟子陈微明之邀请,到上海授拳,全家人随同来到上海。父亲看他长得机灵、结实,开始注意教他架势。那时,杨班侯的儿子杨兆鹏从河北永年老家到上海跟杨澄甫学拳,杨澄甫叫他管教和带领振基、振铎兄弟们练拳。
杨兆鹏性情暴躁,像他父亲,对振基兄弟练拳要求十分严格。那时振基才十一二岁,有些动作要领一时领会不了,上步、退步、转身时有不正确的地方,杨兆鹏说过两次若还做不对就打,腿不到位打腿,胳膊不对打胳膊,且出手很重。挨打时,振基会咬紧牙关、含着泪吃住打。数趟拳练完,振基全身酸痛,上楼抬不起腿,只好爬着上,即使是这样一天到晚还要不断地练。
父亲常常看他们练拳,帮他纠正动作,但从不打他。杨振基后来说:“老爷子(父亲)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杨澄甫南下广州教拳时,一家人住在规在的东山区一幢小阁楼里,楼下有一宽大的客厅,有一个后院。客厅是杨澄甫和杨守中教拳的地方,杨守中的妻子与杨振基兄弟几人在后院练拳。
在广州,杨振基人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住地离学校远,大清早就要步行上学,放学就回家,全家人都不看电影、不看戏,一有空就练拳。父来规定振基兄弟每晚练拳3遍以上,不愿练也得练,练不得了也要练,一练不好继续练,不练够遍数不能睡觉,不能上学。练拳是主要的,上学是次要的,不上学可以,不练拳不行,生活就是练拳。
杨澄甫教他们时,一招一势非常严格,有一点不对都不放过。常常一面看一面说:“手往这搁,往那搁,脚往这挪一点,再挪点。”位置放对了就不说了。就这样,杨振基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澄甫十分喜欢他,常亲昵地叫他。“老二”,外出也喜欢带着他。晚上他同父亲睡一处。
1936年,杨澄甫去世,不久抗战爆发。迫于生计,母亲决定把杨守中留在广州教拳,她带着杨振基兄弟3个和杨守中的一个女儿回老家永年县。在老家,他每日练拳不辍,功夫有长足的进步。数年后,他几经辗转,又返回广东在中山县同哥哥一起教拳。
在广州和中山县一年多,是他学拳教拳的转折点。他后来说,父亲在世时,我年纪还小,太极拳的很多东西是从哥哥那里学来的。
12年后,他传奇般开始了第二次授拳生涯。1950年9月,杨振基参加了工作,在中国花纱布邯郸分公司当保管员。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不敢公开练拳。当年他父亲在杭州教拳时,国术馆长张静江送给他4把龙泉宝剑,4个儿子每人1把。日本占领永年后,他外祖母怕出事,把剑当做凶器投入水井。此时他手中已无器械,每天一清早,他在家里偷偷练拳,用擀面杖代刀、剑练,有时难免被邻居见到,他们迷惑不解,“这老杨是否有神经病?”他们哪里知道一代拳师的拳拳之心。他要遵照父母和哥哥的训教,一天也不停止练艺,他相信有一天能重操旧业,去传播家传的太极拳。那时,连他单位的人也不知道他会拳。
机会终于以奇特的方式来了。上世纪50年代末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跟上海傅钟文先生学拳,傅钟文年轻时得到过杨澄甫的教授和杨夫人的照顾,对杨家后人念念不忘。一次傅钟文教拳之余,对李书记说:“太极拳是杨家先人杨露禅打出来的。第三代已无人了,第四代有杨澄甫先生的4个儿子,老大在香港教拳,老二、老四在邯郸,老三在山西,他们都得过真传,但都不从事教拳,能不能调换一下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继承和发展祖业,为太极拳传播和推广做些贡献。”
李雪峰同志原先身体状况不太好,学拳后受益很大,深知太极拳是国宝,一听杨家还有后人,沉吟了一下说:“这事好办。”不久李雪峰同志到河北邯郸视察工作,让地委书记把杨振基请到宾馆。李雪峰同志问:“你现在干什么?”杨振基说:“在供销社管棉花。”“你愿意出来教拳吗?”杨振基一听是教太极拳,十分高兴,脱口而出说:“当然愿意!”李雪峰同志说:“你等候通知吧。”
两个月后,杨振基被调到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命为太极拳教练。
从1962年到1966年他一直在上海、一天津、北戴河等地授拳。有时也跟随着领导同志外出视察,有空就教他们练拳。
在北京,他住在东方宾馆。一早,他带着剑,到一些领导家去教拳;之后到白塔寺,工间操时教机关干部;下午到西颐宾馆,工间操时教机关干部。平时无事便在家自练、待命。当时教领导干部有一定的保密要求。所以,他很少看电影、看戏和与朋友交往,每天都安排得很紧凑,少有闲暇时间。
后来杨振基回忆说,那些领导干部待人很和蔼,不以职业和职位高低看人。对他平等相待。他常常给领导同志讲拳理;解释练拳要领,他们都很认真地听,对他很尊重。他自己感到,要不是领导同志重视太极拳事业,重视杨家后裔,哪有他的今天呢。所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服从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努力教好拳。
日本人永年“寻根”, 要与他推手。他说不会,可一上搭上手,日本人佩服得五松投地。
杨太极拳在日本国甚为流行,1981年3月,全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一行10多人到杨振基的考家永年县“寻根”,团长是日本太极拳的一位知名人物,曾翻译出版过中国太极拳书。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杨振基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情况,讲解了一些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杨振基介绍完后,日本访华团的团长说:“杨先生,我们推推手。”杨振基说:“我不会推。我也不教人推手。”日本友人远道而来,定要见识一下杨家功夫,非跟他推手不可。杨振基推辞不了,就与他在宾馆大厅里搭手推起定步四正推手。几个来回,杨振基双手敷在他的肮和臂上,对方想用劲,杨振基一松,全部吞掉对方的劲,又重新用劲盖过去,不丢不顶,对方欲进不能,欲退不敢,动弹不得,这位团长是太极拳行家,马上明白对手的功夫非同小可。推手以点到为止,双方明白即结束。日本代表团原定在邯郸只安排半天学习杨式太极拳,其余两天半时间游览邯郸古城名胜古迹,由此而临时要求改变计划,3天时间全部用来向杨振基学拳。
在告别宴会上。日本代表团团长对杨振基说:“杨老师,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杨振基说:“不了解。”团长说:“我是搞柔道的。”言下之意是我搞柔道的敌不过你。杨振基说:“你功夫不错,有劲,你们的苦练精神好。”
日本友人回国后,在《太极》杂志上介绍了杨振基的情况并刊登了他的照片,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
免费教授杨式太极拳,有时还登门传艺
1987年他退休后,时常有人上门求教,他都来者不拒,还在自家门外的空地上向人讲拳传拳。学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他说:“人家千里迢迢而来,总得给人家点东西。”安徽省有一个人原先学过太极拳,上门要求杨振基纠正动作。因为学拳容易改拳难,今天刚给他改过,第二天又忘了。杨振基把他需改的动作全部口述录音,让他带回去慢慢改。他在河南有部学生,因工作多;不能前来学,他与爱人裴秀荣专程前往学生处,教他们拳、剑。他高尚的武德给跟他学拳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振基能准确地解释他父亲杨澄甫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每一章节,同时通过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他要求学生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带脚。他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一虚招。”
在太极拳这片天地里,杨振基始终在默默无闻而又辛勤地耕耘着。
杨振基生长在世代武术家庭,曾祖父杨露禅、二祖父杨班侯、祖父杨健侯、伯父杨少侯、父亲杨澄甫都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的风云人物。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他5岁起就跟着大人比画着学拳。
上世纪20年代末,他父亲杨澄前受弟子陈微明之邀请,到上海授拳,全家人随同来到上海。父亲看他长得机灵、结实,开始注意教他架势。那时,杨班侯的儿子杨兆鹏从河北永年老家到上海跟杨澄甫学拳,杨澄甫叫他管教和带领振基、振铎兄弟们练拳。
杨兆鹏性情暴躁,像他父亲,对振基兄弟练拳要求十分严格。那时振基才十一二岁,有些动作要领一时领会不了,上步、退步、转身时有不正确的地方,杨兆鹏说过两次若还做不对就打,腿不到位打腿,胳膊不对打胳膊,且出手很重。挨打时,振基会咬紧牙关、含着泪吃住打。数趟拳练完,振基全身酸痛,上楼抬不起腿,只好爬着上,即使是这样一天到晚还要不断地练。
父亲常常看他们练拳,帮他纠正动作,但从不打他。杨振基后来说:“老爷子(父亲)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杨澄甫南下广州教拳时,一家人住在规在的东山区一幢小阁楼里,楼下有一宽大的客厅,有一个后院。客厅是杨澄甫和杨守中教拳的地方,杨守中的妻子与杨振基兄弟几人在后院练拳。
在广州,杨振基人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住地离学校远,大清早就要步行上学,放学就回家,全家人都不看电影、不看戏,一有空就练拳。父来规定振基兄弟每晚练拳3遍以上,不愿练也得练,练不得了也要练,一练不好继续练,不练够遍数不能睡觉,不能上学。练拳是主要的,上学是次要的,不上学可以,不练拳不行,生活就是练拳。
杨澄甫教他们时,一招一势非常严格,有一点不对都不放过。常常一面看一面说:“手往这搁,往那搁,脚往这挪一点,再挪点。”位置放对了就不说了。就这样,杨振基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澄甫十分喜欢他,常亲昵地叫他。“老二”,外出也喜欢带着他。晚上他同父亲睡一处。
1936年,杨澄甫去世,不久抗战爆发。迫于生计,母亲决定把杨守中留在广州教拳,她带着杨振基兄弟3个和杨守中的一个女儿回老家永年县。在老家,他每日练拳不辍,功夫有长足的进步。数年后,他几经辗转,又返回广东在中山县同哥哥一起教拳。
在广州和中山县一年多,是他学拳教拳的转折点。他后来说,父亲在世时,我年纪还小,太极拳的很多东西是从哥哥那里学来的。
12年后,他传奇般开始了第二次授拳生涯。1950年9月,杨振基参加了工作,在中国花纱布邯郸分公司当保管员。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不敢公开练拳。当年他父亲在杭州教拳时,国术馆长张静江送给他4把龙泉宝剑,4个儿子每人1把。日本占领永年后,他外祖母怕出事,把剑当做凶器投入水井。此时他手中已无器械,每天一清早,他在家里偷偷练拳,用擀面杖代刀、剑练,有时难免被邻居见到,他们迷惑不解,“这老杨是否有神经病?”他们哪里知道一代拳师的拳拳之心。他要遵照父母和哥哥的训教,一天也不停止练艺,他相信有一天能重操旧业,去传播家传的太极拳。那时,连他单位的人也不知道他会拳。
机会终于以奇特的方式来了。上世纪50年代末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跟上海傅钟文先生学拳,傅钟文年轻时得到过杨澄甫的教授和杨夫人的照顾,对杨家后人念念不忘。一次傅钟文教拳之余,对李书记说:“太极拳是杨家先人杨露禅打出来的。第三代已无人了,第四代有杨澄甫先生的4个儿子,老大在香港教拳,老二、老四在邯郸,老三在山西,他们都得过真传,但都不从事教拳,能不能调换一下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继承和发展祖业,为太极拳传播和推广做些贡献。”
李雪峰同志原先身体状况不太好,学拳后受益很大,深知太极拳是国宝,一听杨家还有后人,沉吟了一下说:“这事好办。”不久李雪峰同志到河北邯郸视察工作,让地委书记把杨振基请到宾馆。李雪峰同志问:“你现在干什么?”杨振基说:“在供销社管棉花。”“你愿意出来教拳吗?”杨振基一听是教太极拳,十分高兴,脱口而出说:“当然愿意!”李雪峰同志说:“你等候通知吧。”
两个月后,杨振基被调到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命为太极拳教练。
从1962年到1966年他一直在上海、一天津、北戴河等地授拳。有时也跟随着领导同志外出视察,有空就教他们练拳。
在北京,他住在东方宾馆。一早,他带着剑,到一些领导家去教拳;之后到白塔寺,工间操时教机关干部;下午到西颐宾馆,工间操时教机关干部。平时无事便在家自练、待命。当时教领导干部有一定的保密要求。所以,他很少看电影、看戏和与朋友交往,每天都安排得很紧凑,少有闲暇时间。
后来杨振基回忆说,那些领导干部待人很和蔼,不以职业和职位高低看人。对他平等相待。他常常给领导同志讲拳理;解释练拳要领,他们都很认真地听,对他很尊重。他自己感到,要不是领导同志重视太极拳事业,重视杨家后裔,哪有他的今天呢。所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服从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努力教好拳。
日本人永年“寻根”, 要与他推手。他说不会,可一上搭上手,日本人佩服得五松投地。
杨太极拳在日本国甚为流行,1981年3月,全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一行10多人到杨振基的考家永年县“寻根”,团长是日本太极拳的一位知名人物,曾翻译出版过中国太极拳书。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杨振基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杨式太极拳的情况,讲解了一些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杨振基介绍完后,日本访华团的团长说:“杨先生,我们推推手。”杨振基说:“我不会推。我也不教人推手。”日本友人远道而来,定要见识一下杨家功夫,非跟他推手不可。杨振基推辞不了,就与他在宾馆大厅里搭手推起定步四正推手。几个来回,杨振基双手敷在他的肮和臂上,对方想用劲,杨振基一松,全部吞掉对方的劲,又重新用劲盖过去,不丢不顶,对方欲进不能,欲退不敢,动弹不得,这位团长是太极拳行家,马上明白对手的功夫非同小可。推手以点到为止,双方明白即结束。日本代表团原定在邯郸只安排半天学习杨式太极拳,其余两天半时间游览邯郸古城名胜古迹,由此而临时要求改变计划,3天时间全部用来向杨振基学拳。
在告别宴会上。日本代表团团长对杨振基说:“杨老师,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杨振基说:“不了解。”团长说:“我是搞柔道的。”言下之意是我搞柔道的敌不过你。杨振基说:“你功夫不错,有劲,你们的苦练精神好。”
日本友人回国后,在《太极》杂志上介绍了杨振基的情况并刊登了他的照片,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
免费教授杨式太极拳,有时还登门传艺
1987年他退休后,时常有人上门求教,他都来者不拒,还在自家门外的空地上向人讲拳传拳。学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他说:“人家千里迢迢而来,总得给人家点东西。”安徽省有一个人原先学过太极拳,上门要求杨振基纠正动作。因为学拳容易改拳难,今天刚给他改过,第二天又忘了。杨振基把他需改的动作全部口述录音,让他带回去慢慢改。他在河南有部学生,因工作多;不能前来学,他与爱人裴秀荣专程前往学生处,教他们拳、剑。他高尚的武德给跟他学拳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振基能准确地解释他父亲杨澄甫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每一章节,同时通过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他要求学生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带脚。他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一虚招。”
在太极拳这片天地里,杨振基始终在默默无闻而又辛勤地耕耘着。
- 上一篇:武式太极—拳论释疑
- 下一篇:杨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扇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