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永年《太极》杂志几篇牵涉到雅轩老师的文章,有的态度比较温和。有个严翰秀先生,出语惊人,以正统自居,令人侧目。我不敢说代老师发言,只觉得实事求是和维护公正是任何人都该具有的品德,为老师辩诬,是我辈后死者的责任。
一、关于拳架问题
由于太极拳向来都是跟师学,重视的是口传心授,也就是各人都在学自己的老师,所以才有入门引路须口授的话。会了拳架之后,跟着也就去探索、落实拳理去了。只介绍套路的书和书本上的动作说明文字,我向来就不重视。因为我以为它远不够清晰明白,更说不上准确,所以人才不说入门引路须书授。既有口授,何须书授。
这里举两个例:有两个大学生,按书本自学了杨式太极拳,练了两三年了。后来遇到我,谈起来面有得色,很以无师自通为能。高兴之余,要表演给我看,看后感到无一是处,啼笑皆非,还要我谈意见,只好笑而不答。再三要我谈几句,只得说,你们能自学,并将身体练好了,这就很不错。还能谈什么呢,如果说他们还不能叫会了,他们一定不服,不会还能将身体练好吗?如果说会了,我又于心不安,是在骗人,且对不起太极拳了。
真有老师教会了拳架的,还有几个会再去舍本逐末地看书本上的文字说明,即使看过,又有几个会永远记得。如果不是已有老师教会了拳架,各人对文字说明就必然会作出千差万别的理解。
拳架,是拳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各人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功夫层次千差万别,岂能要求千人一面、永远不变!
事实上,已经早就变了。更早的姑且不谈,全佑从杨家学去之后,不是早就变成了流行海内外的吴式太极拳了吗?不仅拳架变了,推手风格等等都变了。曾在上海挂牌教拳的杨氏首徒武汇川,不是将拳架改得更为细致复杂了吗?家兄义尚抗战前就在上海跟武氏弟子吴云倬学过这套拳架,1979年我在上海曾见过有推手名家之称的张玉,仍在教这一套路,现在上海肯定还有人会这个套路。
郑曼青师叔,将相同的拳式省去,只留下37式,称郑子太极拳。他仍称来源于杨式,是简化太极拳的先行者。他在海外干了很大一番事业.将太极拳推广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澳洲、美国、北欧等地。
不同的是,武汇川是将拳架拉长。郑师叔是将其缩短。各人的见地不同而己。
四百午来,太极拳从单式发展到套路,不仅变成很多流派,就是杨家三代,也是在不断变化改进中。
杨家将太极拳传播弘扬,并衍生出吴、郑、武(汇川)各种分支。在国内也是最旺盛的一个拳派。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光荣。
现在竟有人主张不能对拳架有任何改变,说要维护杨式拳的绝对权威。如果不是痴人说梦,就是太不懂事,属于笑话或幼稚。
初学拳时,对拳还说不上有什么认识,只能依样画葫芦。待到日子久了,认识深刻了,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来。
例如:拳架中有的名称一个动作,有的一名之内有几个动作(如揽雀尾),显得不够细致,或某式连接不够顺遂、不尽合理等等。雅轩老师晚年确曾对拳架作了某些细致的加工变动,如他对搂膝指裆捶的改变,就别有新意也更为合理。在退步跨虎之后,有一个如左斜飞式的舒展姿势,再接摆莲,就更有气魄、也更为顺遂等,他是正大光明地认为应该作一些改动。至于改得好与不好,台理与否,可以争鸣。
太极拳是学术,不是法律。法律是一个字都不能随便改动的。而学术的性质就是要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动力,就主要靠专家。
学术必须伴随着独立思考,不可能永远人云亦云,只走老路。
不准改变的想法,说轻点,是思想幼稚。说重点,就是封建保守,不准思想自由,阻碍学术进步。
再说,谁又有权来限制太极拳,不准它变化发展呢?想限制,做得到吗?
世间哪有不变的东西?不变多,就变少,不变坏,就变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来有44年了,我们是不是该补点课呢!
二、关于十分之二三
太极拳是一种以开发智慧为主的拳。老师不过是教会了学生应有的基本功,也就是规矩。要靠学生在长期刻苦实践中,去体会其巧妙。这就是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这话可能是从古哲所说“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变来。大匠是指专家、工程师之类。
拳进入高级境界,属于艺术,没有止境。当老师的,也在不断探索前进中。说学生没有学到老师的全部功夫,从这一角度理解,是对的。毕竟老师走在前头。
前人明明说到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这就说明学拳主要还是要靠悟性、智慧。凡是认真学拳的人,跟师的时间都相当长久,老师真想保守,恐怕很难。至少太极拳是如此。因为太极拳重的是听劲,不是手法。严先生说老师保守,可以理解。这说明他对太极拳还没有理解。
主张太极拳老师还是应该保守的人,既是在说外行话,也是想开倒车,与时代的前进南辕北辙,严先生距作家的思想还相当遥远。
说自己的功夫只有老师十分之二三,这话也对,也不对。这数字不可座实,功夫是个模糊概念,没有计量单位,不能准确计算,也许是只有老师的十分之四五,或六七,总之应理解为不如老师。
例如:学生与老师年纪相差20岁,学生从20学到40,老师已到了60岁,正是拳艺成熟的时候,这时说只有老师的十分之二三,就有一定的正确性;如再过20年,自己到了60岁,功夫成熟了,老师或已年高体弱,或已辞世,倘再说只有老师十分之二三,大多属于谦词:一是对老师尊重,二是自己谦虚,三是如果老师已去世,自己只记得早年与老师推手时的差距。而自己晚年功夫到了什么程度,只以平常心对待,觉得本该如此。我自己就是这样。此时就该轮到自己的儿子或学生来说只有老头子功夫的十分之二三了。
儿子张宏,42岁,拳龄已35年,勉可算个老练拳的了。有一次我就听到他对学生说,他的功夫顶多只有老头子的十分之二三。
由此,我冒昧地猜想,当年澄甫师爷也很可能说过这话,这话或者就是太极拳界的传统美德,是很好的武德教材。这个问题就留有考证癖的先生们。
如果由旁人来说某人只有某某功夫的十分之二三,将数字座实,大多意在贬低、损人。一个记者,就不能只会识字,汉语的数目字,意义可实可虚,有时是要用人情世故去读,才会明白的。如严先生认为雅轩老师只学到了杨师爷的十分之二三,就出了成绩,就是不懂拳也不懂人情世故的表观了。这本来不过意在贬低、损人的话,用事实一比,就会出现问题,雅轩老师跟杨师爷学拳约18年,如以固定的眼光座实只学到了十分之二三,固然可以说明杨师爷功夫之高深,但也就说明他保守之严重,严先生在否定雅轩老师的同时,不也就在给杨师爷抹黑吗?这与他一生教了大批学生出来不符,真如此保守,还能教好学生吗?雅轩老师如真只学到了十分之二三,能在成都开创出那样大的局面吗?能培养出那样多的人才来吗?
家兄义尚抗战时期就跟雅轩老师学拳,1946—1947年他还与雅轩老师同住在成都锦江边上的太平街一布厂里,是受雅轩老师垂青的弟子之一。师徒分手20多年之后,到1974年义尚再去成都向雅轩老师请益,在蓉住了约一周。有一天雅轩老师与他推手打斗之后,兴奋地对他说:“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见义尚日记)
行文至此,我有些感想:一、接触过雅轩老师的人,都会明白此言不虚。他达到的境界确是很惊人的。二、我还冒昧地推想,早年很多的武术名人,也就可能和他差不多,当然在风格上可能各有千秋。三、功夫的承先启后,实际上也就是各自教拳二三十年,权威也就是一代的高手,一代不过数人而已。四、如果严先生有幸接触过雅轩老师,我相信他的歪批一定写不出来,而他对雅轩老师的佩服、崇拜,则很可能比我还要高出十倍。
三、所谓一点启示,应该否定
雅轩老师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人,为人方正耿直,最厌恶吹牛拍马。在拳上研究得很细致,功夫也到了上乘境界。他的为人和功夫,都不是没接触过他的人所能臆测的。
《眉批》是50年前的读书笔记,雅轩老师从未对外宣扬,也不是他对外发表。不能说成是他在批判全书,更不能说成是他在否定自己的老师。他的意见是在论拳术,处处从拳的角度探讨,要怎样用文字叙述,才能表达好太极拳的真理,并非对人,更非损人。不能咬文嚼字,转弯抹角,捕风捉影,加以引伸,偏离了拳术研究的方向,把矛头故意引导到针对杨太老师,针对同门师兄弟。这是播弄是非,无限上纲。
严先生说雅轩老师否定杨太老师的拳照,依据是眉批的前言,但前言不是雅轩老师写的。在眉批屮,他写道:“此书最宝贵者是杨老师之拳相照片,学者当细观其神意,如临帖写字,慢慢揣摩,久之自得真正的拳味。”恰与严文相反,他最推崇杨太老师之拳照。不能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否定全部。
总的说来,严先生在总结性分析中,有很多偏激过头,人身攻击之词,不是学术研究的正常态度。
知人论事,务求全面,倘有取舍,即非全人。主观推论,不顾事实,乃为文之大忌,深文周纳,无异于制造新的冤案。即使眉批公布,即所谓社会化了之后,不等于严先生的推论就正确了。
对于一个对太极拳有贡献的不可多得的著名拳师,不能因其已死,就可以随意诬枉,更不能因其已无力进行反批评,就可以肆无忌惮、无限上纲,随意攻击。对于死者,我们是否不该缺德,而应存心忠厚些呢!
《眉批》写于半个世纪之前,他长眠于地下,也整整25年了。从他一生的成就业绩,和他留下的资料看,在杨氏门人中,除了海外的郑曼青师叔可以比肩以外,又还能找出几人!
1930年前后,杨太老师主持杭州浙江省国术馆时,雅轩老师任太极拳教员,是杨太老师亲授、亲自指导教拳,他的拳架应该是可信的。
杨太老师去世之后,他还亲自护送灵柩回其原籍安葬。
从他能跟杨太老师18年这一事实,以及上述种种都说明他们师生关系是深厚的。
在我们同门师兄弟中,有跟随雅轩老师数十年者,从未闻他对杨太老师有任何不敬的话,并常要我们努力超过他,去赶杨太老师,才有意义。
严先生的主要论据是说,郑曼青师叔代写的体用全书,是从陈微明的书中抄过来的,陈又是从董英杰的书上抄过来的,其文字肯定都是经过杨太老师同意了的,因而是对杨太老师不敬。这种推理方式,只可用于写侦探小说,对人物评论,则万万不可,因其于理或有可通但于情不合,与雅轩老师之性格、为人也不合,与雅轩老师对杨太老师的敬重和深厚的师生情谊更不合,严重脱离实际。
批书,只能是在读书时的有感而发,不可能专门去选某一本书来下批语,还要转几个弯才去对其师表示不敬,这不近情理。
严先生还说,雅轩老师批评郑子,是“选”错了对象,从这一选字,可见严先生要嫁祸于人的用心,是多么刻毒。真知他是选了的吗?
严先生的推理结论,说雅轩老师对杨师爷不敬,证之于雅轩老师一生的行事,所作所为,与事实全然不符。所谓忠不忠,看行动。这种与事实不合,脱离实际的推理,只能叫播弄是非,对太极拳界有害无益。
如果严先生的推理方式是正确的,我就沿着他的思路方法继续往前推:杨澄甫的拳架是杨健侯教的,雅轩老师一定是反对杨健侯的,杨健侯的拳一定是杨禄禅教的并同意了的,那雅轩老师一定是反对杨禄禅的。再往前推,必然一路反对上去,反对陈长兴、反对蒋发、反对老子……这可能吗?
严先生的推论,主观、武断,意在制造轰动效应,意在逞能,表示只有他才是“最最最”尊师重道之人,才是杨式拳的卫道者。也只有他才有资格得到杨式拳的全部真传。
严先生说雅轩老师批了几十条,没有一条是正确的。雅轩老师不是玩笔杆的,而是武术家。他没有神经病,说他的批文中有错误,我相信。说全错了,我就不相信。古人说,小者识大者不尽,正如蚂蚁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这其中肯定还有功夫浅薄的严先生不明白的道理在。
所谓眉批社会化了,不过是公布之后,知道的人多了,但问题的性质不会因此而改变。假如严先生在家里是一个好人,一旦参加了工作,就社会化了,就变成坏人了吗?这是什么逻辑!
在所谓“一点启示”中,严先生说什么“不论李雅轩当年如何认识,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感到他对自己老师的不敬。”就是说,严先生不顾客观实际情况如何,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武断,专横跋扈,这哪是学术研究的正常态度!甚至危言耸听,说这涉及到杨式太极拳发展的根本问题上,事实真如此严重吗?
关于维护太极拳纯洁性问题,据我所如,是雅轩老师首先提出来,我在拙作中引用过。现在严先生反而引用来对付雅轩老师,好像倒是雅轩老师在破坏太极拳的纯浩性。这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吗!
雅轩老师能在斯四川教出大量学生来,培养了无数的后继者,可以说是他支撑了杨式拳在内地的半壁江山,正是因为他维持了太极拳的纯洁性,发挥了太极拳威力的缘故。
严先生还鼓吹今后大家都要保守,大讲猫教老虎的故事,还没有过时。于此可见,严先生的思想水平与促进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南辕北辙。
严先生以杨式太极拳正统自居,还想拉拢一些有识之士,继续对雅轩老师大张挞伐。以批判雅轩老师为名,打击四川的李传杨式太极拳一派,表面上是说为了维护杨式拳的正统、权威,实际上是在破坏杨式太极拳的团结,想将四川的杨式排挤出杨式拳之外。忌贤妒能,居心不良,所谓对老师不敬,只不过是严先生心造的幻影。
李传杨式,人数众多,成绩显著,是杨式拳中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其影响正日渐扩大,不是严先生的本事能够阻挡、抵消得了的。
代老师整理记录过拳书,记录的是别人的思想,只能叫记录员或记者,不能叫作家。如果自我放大为武术家,属于幼稚。多拿前辈作家、武术家来比比,就可能清醒些,可望少说些胡话。
雅轩老师一生,尊师爱徒,功夫卓绝,成绩斐然,可以说是全身心地奉献给了太极拳事业,不可多得。是学生敬佩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
- 上一篇:以大文化的眼光审视太极拳运动
- 下一篇: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