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于10年前,在《少林与太极》1990年第三期上,偶然看到美籍华人徐纪先生所写的《千里不留行》的一段文章。徐先生在文中了记叙了自己满怀希望来到故土,艰难寻访忽雷架太极拳及传人,而又未能如愿,反而听到了令其失望的忽雷架在大陆“已绝其传”的消息。笔者阅后被徐先生不辞劳若千里寻访探求民族文化的精神所感动。出于同门之交流和宣传弘扬忽雷架之目的,撰写了《太极奇葩----忽雷架》一文,发表于《少林与太极》1991年第一期上。首次对忽雷架作了简要介绍。由此也取得了与徐先生的联系,并引来了徐先生于当年再次携众弟子组成“神州武术求真团”回故乡寻根访祖,海内外同门传人欢聚一堂,相互切磋交流的一段佳话。拙文除了扼要介绍忽雷架特点与流传情况外,还对忽雷架的渊源形成等作了概括说明。如实地写道“忽雷架是清末的李景延先生在陈清平先生所传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一种独特太极拳。文章发表后曾在同门传人中广泛传阅,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记得《太极拳中之奇葩----忽雷架》的作者陈庆雷先生时在杨兴靖先生家里看到此文后,也未提出任何异议。不料随后陈庆雷先生却忽然在《少林与太极》1992年第五期上发表《太极忽雷架源说》一文,将忽雷架说成是“陈清萍先生根据太极拳的[缠劲]、[抖劲]、[闪劲]、[炸劲]等创作的一种综合性架路”。文章实质上是对笔者李景延创编忽雷架之说的否定。关于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事实,这是当地太极拳界与主要传人所公认的。与笔者多年来考证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当时许多忽雷架传人对陈先生这种违背事实的荒谬说法表示不满,要求撰文纠正其误。但笔者考虑到,若不是陈先生另有其它动机企图,而是出于对忽雷架的一种探讨研究的话,既便是出现较大的与史不符的错误,也只是个人一家之言,并不代表忽雷架真正的历史。笔者一般不愿指名道姓进行评说,于是只在1993年初就已完稿而发表于《少林与太极》1995年第一期上介绍“忽雷架套路”的前言中,再次阐明忽雷架为李景延先生所创编的观点,以正视听,然而,1999年《少林与太极》第三期上,又登载了陈庆雷先生的《太极拳中之奇葩----忽雷架》一文,以几乎与笔者几年前在《少林与太极》上所发表的首篇介绍忽雷架一文同样的题目,而对忽雷架的渊源形成、练功层次、流传及师承等方面进行歪曲失实介绍。为了达到个人某些目的,不但继续毫无根据地坚持陈清平创编忽雷架的错误观点,而且荒谬之处也越来越多。更令人不解的是,对于这样通篇充满荒谬言论的文章,《少林与太极》的编者,不能慎重地查证落实,而是偏听偏信地站在作者立场上,以十分肯定的态度对其文中一些主要错误进行加按语宣传介绍。笔者认为在同一刊物上,以几乎同样的题目,介绍同一拳种,而渊源、功法层次等方面出入又如此之大,后者又有编者加按推荐赞誉。莫不是说几年前笔者在《少林与太极》上所发表的介绍忽雷架之文是不符史实的欺人之作吗?为了尊重历史,正本清源,使读者明辨是非,今撰文与《少林与太极》编者及《太极拳中之奇葩----忽雷架》的作者陈庆雷先生商榷。
一、忽雷架太极拳究竟为谁所创?
(一)陈清平创编忽雷架之说缺乏事实依据,经不起考证。
陈庆雷先生在文章中,开篇就将忽雷架定性为“是陈氏太极拳中的一种架路,属小架范畴,是太极大宗师陈清平先生根据大架、小架、二路炮拳以技击中的实用动作,结合太极拳原理融汇创编”。而编者在按语中也这样写道:“忽雷架是作者陈庆雷先生十五世祖陈清平祖师根据太极拳原理,在陈氏太极拳大架、小回以及二路拳的基础上,并结合技击的实用动作融汇创编”。
笔者认为以上所说均缺乏事实根据,经不起考证。首先我们可先从陈清平先生的师承谈起。关于陈清平的身世与师承,由于以前个别拳史研究者未能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一面之说,武断地认定陈清平是在陈家沟随陈有本学习陈式太极后,又招婿于赵堡并在那里传拳。这种错误宣传,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陈清平先生的生平事迹有种种误解。近些年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异议。笔者也曾多次对陈清平的身世、师承、拳艺流传等进行过考查研究。根据陈清平先生后代提供的有关资料,如陈清平弟史三人当年三分家产的“分单”记载内容,近年挖掘发现的陈清平之父的墓志碑以及陈清平先生后代及传人的一些口头资料,完全证明陈清平最晚是从其父辈就从陈家沟直接迁入赵堡经商定居。再根据陈清平再传弟子杜元化《太极正宗》及陈家沟著名拳师陈子明的《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两书记载和陈清平各地传人的历代口传情况的分析考证,又充分证明陈清平先生所承练的是受山西师传的蒋发宗师的赵堡传下的、并在赵堡世代相传的赵堡太极拳。陈清平的太极拳业师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先生(关于陈清平的身世与师承的详情可参阅拙作“也谈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武魂》1994年11期)。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接纳赵堡太极拳为六大流派太极拳之一,也证明了对以上事实的认可。那么既然陈清平之师为赵堡太极宗师张彦,陈清平所承练的又主要是赵堡系统太极拳,陈清平怎么会根据陈氏太极拳创编忽雷架呢?退一步说,即便是忽雷架真的为陈清平所创编,也不能将忽雷架归为“是陈氏太极拳中的一种架路”。现在“陈氏太极拳”的概念,指的是由陈王庭传下的在陈家沟世代相传的太极拳,其代表为陈长兴先生一系的大架与陈有本先生一系的小架。所以也不能因为陈清平姓陈,他依据赵堡太极拳创了什么太极拳,就要归入陈式太极拳的架路。何况忽雷架并非陈清平所创。陈庆雷先生还具体谈到陈清平创忽雷架是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大架、小架、二路炮拳……融汇创编”。笔者虽不否认在陈鑫及陈子明所出版的《陈氏太极图说》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两书中有关于陈清平曾师于陈沟小架拳师陈有本的记载。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在陈清平的亲传徒孙杜元化所著的《太极拳正宗》及陈清平其他弟子中,却无任何关于陈清平曾师于陈有本的记载和传说。所以对陈鑫、陈子明师徒书中的记载也不可全信。即便是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不加任何怀疑,陈清平也不过是受过同族长辈陈有本的指点而已。正如陈鑫《图说》中所定的“有所得”罢了。并不能改变陈清平做为赵堡太极拳承前启后一代宗师的地位。所以,若仅仅说陈清平根据陈氏小架创编了某种太极拳还有那么一点依据与可能。但若说陈清平是根据陈氏大架、二路炮捶创编了忽雷架,真不知陈庆雷先生所说的这些根据的根据是什么?笔者还从未见过任何记载或听任何人谈过陈清平还会陈氏大架和炮捶。写史重在写实,若不然,又与写武侠小说有何区别呢?另一方面,陈清平先生当年在赵堡除了教有不少外姓弟子外,在他的后代中也有传人。其子陈河阳、侄子陈泾阳及长孙陈钧都直接学拳于陈清平先生,并成为太极名家。陈清平长孙陈钧又传其子陈乃文。陈乃文先生无子,也未能将拳艺传于陈清平先生的其他后代。现在陈清平的后代已不练拳,而陈乃文之拳艺仅传给了赵堡的陈学忠先生。陈学忠先生系太极拳名家陈敬柏之后代,现任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德高望众,拳艺精湛。笔者近些年曾多次向老先生请教学习。其承练的陈清平家传太极拳,柔和自然,古朴典雅,传统风格明显。与忽雷架相比无论在练功层次、劲路特点、推手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那么,如果忽雷架为陈清平所创,为何不将这种象陈庆雷所讲的那样集大架小架炮拳于一体,结合太极原理融汇创编的太极精粹传于自己的后代呢?难道陈清平在封闭保守的封建社会就已开明到了“传外不传内”的思想境界,而偏偏独传于李景延先生吗?
至于陈先生又将忽雷架归入陈氏“小架范畴”,也属牵强附会之谈。记得陈先生发表于《少林与太极》1992年第5期上的“太极忽雷架源说”一文中,是把忽雷架归入“既非陈式的大架,亦非小架,而是按层次练功的、能大能小的中等架路”。而在去年的这篇大作中却不知为何又不欣赏前说中的不大不小适中正好的“中等架路”,又改为“小架范畴”了。既然说是融大架小架炮捶于一体而创编,为何又要属小架范畴呢?不知陈先生若干年后还要将忽雷架归入哪个范畴?若不是信口开河,还能作何解释呢?其实忽雷架并不象陈式太极那样有大架小架之分,它既不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各架路,也不属于陈式小架范畴。忽雷架就是忽雷架。忽雷架之名也并非本门传人为标新立异所取,而为当地武术界人士根据其劲路特点、动作形象特征所送的名称。既然人们称其为忽雷架,说明它已不是小架大架或赵堡架,否则又何必称为忽雷架呢?忽雷架主要是以劲路风格、练功层次方法、动作特点、身法要求等方面与其它流派相区分的。如果说忽雷架分大小的话,那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大小形式变化而已。初期练习要大,大开大合架低步大,求开求稳。逐渐变为小开小合,架高步小,求活求灵。有一套比较系统的训练方法。所以不能以点代面地将某一阶段练习形式的大小特征,来作为整个拳架的大小标准来强行地归入某一大、中、小范畴。
(二)李景延创编忽雷架,证据确凿,毋庸质疑
忽雷架既非陈清平所创,那么究竟为谁所创编呢?笔者一贯认为,忽雷架实为太极大师陈清平先生的著名弟子李景延先生,在师传赵堡太极拳基础上所创编的另一种太极流派。9年前笔者在《少林与太极》上发表的首篇介绍忽雷架的文章中有这样认为的,而在以后发表于《武当》、《武林》、《武魂》等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中也是这样告诉读者的。只所以这样认为,是笔者多年来长期多方考证所得出的结论。有大量的事实根据,并非主观想象。更不敢别有用心地胡编乱造,蒙骗读者。其主要根据是:
1、忽雷架同门历代相传并公认忽雷架为李景延创编。事实如下:
(1)笔者自幼在家乡武陟县高村,随忽雷架大师杨虎先生亲传弟子孙庆富、杨兴森二位先生学练忽雷架。二位老师都曾说过“是李盾(李景延)把架子变成了这个样”。并谈过杨虎晚年在其祖籍高村教的拳架也有些变化。现在二位先生的后代孙有才、杨三平能继承拳艺并均听说过此事。(2)二位恩师年迈相继去世后,笔者又随杨虎侄曾孙杨兴中和杨虎曾孙杨兴靖求艺深造。两位老师也都曾多次说过“忽雷架最初是李景延创编,杨虎对忽雷架的发展定型也有一些贡献”。现在二位先生为忽雷架主要传人和当地著名拳师。(3)80年代以后,笔者曾多次拜访求教过李景延先生的另一著名弟子张国栋先生之子张宝成先生。张先生所练忽雷架与杨虎先生一系有些区别。但在忽雷架初创问题上是一致的。张宝成先生曾亲口对笔者说过,“听说是李盾把架变了”。现在张宝成先生的孙子张随胜为温县著名青年拳师,也曾多次听其祖父讲过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事。(4)为挖掘整理忽雷架有关资料,笔者曾于1992年秋同杨兴靖、张随胜两位先生专程去西安拜访杨虎先生再传弟子李玉章先生。谈到忽雷架的渊源时,李先生曾说“听陈应德老师说咱这架是李景延改变的”。当时李先生已身患绝症,一年后去世。但我们当时搞的录音资料还保存着。(5)李景延先生已绝嗣无后代。其同族孙子李福周于40年代在西安所教过的北子王学宾、闫高旺先生曾对笔者说过,当年李福周老师也曾说过忽雷架是他本家爷爷李景延创编的。二位先生现仍健在,谈到此事仍记忆犹新。(6)1993年在笔者倡导和同门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武陟县成立了“忽雷太极拳协会”。这是忽雷架自形成后的第一个民间组织。国内忽雷架各主要传人基本上都参加了此协会组织。笔者被推举为秘书长,结识了不少忽雷架传人。在协会成立之前的几次预备会议上,来自温县。武陟。博爱、焦作等地的代表一致公议并认定忽雷架为李景延先生所创编。
2、经过多方考证所知,凡练忽雷架者无不出自李景延先生一系。陈清平先生的后代传人及其他弟子与传人均无人会忽雷架。
3、李景延先生所创编的忽雷架十一层练法,是忽雷架形成的重要标志。陈式太极、赵堡太极等均无此十一层名称练法。凡知道并按此十一层方法练习者,非李景延一系传人莫属。
4、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清代出版的科技书籍《灵台仪象志》一书。受到书中杠杆、三角、方圆、力学等理论启发影响所形成。现在本门仍秘存有李景延传下的清木刻版本和手抄本两套《灵台仪象志》。
5、李景延早期所传弟子拳架与晚年所传拳架有较大区别。现在博爱县卜昌村一带还流传有李早期所传的架子,其风格与赵堡太极相似,与晚年改编后传下的忽雷架区别较大。表明李景延先生聪明过人,经多见广,善于改革创新。李先生自幼学过陈式小架,后又投师陈清平先生学习赵堡太极。出师后终生以保镖授拳为业,结交过许多武林朋友。晚年又注重总结研究,为创编忽雷架创造了条件。下面一例可证明李景延先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李先生晚年在博爱县教拳时结识当地拳师赵中元先生。赵习外家拳“试气捶”多年,但与李较技后对其拳艺十分敬佩,要求学练忽雷架。而李先生却按太极拳之理将赵所练原拳架的手法、身法、步法、劲路等进行融汇改编,成为一种集外家拳与内家拳于一体的新拳架。赵按此架练习后技艺大增,成为当地名拳师。现在博爱县的呼延存武、魏德乾等先生还练这套拳,并尊李景延为祖师。
6、当地各派太极名家公认忽雷架为李景延创编。如果以上所说仍不足为证,笔者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太极名家对忽雷架渊源的评说。(1)陈伯先先生是陈家沟太极名家,擅长陈式太极拳历史及理论研究。美籍华人徐纪先生于1987年在陈沟曾向其了解过忽雷架的情况。当时陈伯先先生说道:“(忽雷架)是得艺于青萍先生的一位李景延先生,创获独得一种练法。”(见《少林与太极》1990年第三期)承认忽雷架为李景延所创编这一事实。(2)陈式太极拳大师陈正雷于1997年出版并入选“中国太极名师经典”著作的《陈氏太极》一书,在“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一节中写道“陈清萍传和兆元(赵堡架)李景延(忽雷架)”。承认忽雷架是李景延在陈清平所传太极拳基础上所创编。(3)台湾著名忽雷架名家王晋让先生的著名弟子陈家箴先生,曾于80年代末专程到西安市拜访陈式太极名家陈立清女士。当初次见到陈家箴先生演练忽雷架后,陈女士曾脱口而出:“你练的是李盾(李景延)架,也叫抖擞架或忽雷架。”这位名扬武林的陈式太极女杰,也未将忽雷架的创编归入同宗长辈陈清平先生名下,对武林朋友还是坚持说真话的。(4)赵堡太极名家王海洲先生与严翰秀先生在“杜元化《太极正宗》考析”一文中(见《武当》1999年2期)在写陈清萍传人情况“李景延传系”时这样写道“李景延是赵堡陈新庄人,在当地有铁胳膊之称,他在陈清萍所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练习的切身体会,精心改编成一种独特奇秀的太极拳。现在称之为忽雷架”。这是赵堡太极名家及太极研究专家对忽雷架渊源的看法。
7、太极典籍面世,专家公正评说。由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编定、温县党政领导为编写顾问、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太极大师陈正雷为主编的《陈氏太极拳志》,是近几年出版的一部陈式太极典籍。河南省武协主席、省体委主任迟美林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无论从史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上看,其重大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对本书有较高的评价。在书中“精英集萃”“历史人物”一目中,对李景延创编忽雷架的事实做了如实记载。写道:“其功夫纯正,拳法精绝。后以保镖为业,江湖上有[铁胳膊李盾]的美称。晚年精研拳法,总结毕生积累的技击精髓,博采诸家之长,又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取其之理,为拳用之理,对师传拳架从动作、身法、步法、练习方法乃推手技巧诸方面进行再创造发展,创立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俗称太极忽雷架。”本书以集体创编为主,很少带有个人偏见。对忽雷架的介绍评说是客观公正的。这些太极拳专家在忽雷架的创编问题上,不至于也在欺骗读者吧!
精彩推荐
大型武当纪录片——“武当道人”在武当山开拍
——武当三丰会馆钟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