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类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而作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岁的永信希望在这份国际名单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后初晴,记者随文化部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赶往少林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申请每两年一次。”田青对记者说,“第一次我们推荐了昆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们推荐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参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荐。由于中国是文化大国,目前到文化部排队的已经有100多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经由口耳、形体传播,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以昆曲为例,新中国成立时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200多部传承下来。
依据少林寺提供的资料,少林寺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在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共记载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而目前所实际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样板武术’。”方丈永信说,“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文化遗产才是有价值的。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不过膝’。若用国家现行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术比赛讲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错骨擒拿手’,在临敌对搏中,有谁数得清用了几路?”
“少林功夫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少林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延王法师说。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战,则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据少林寺统计,全国共有80家武术学校冠以少林名头而未经授权,“他们有一部分传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肠、少林啤酒、少林客车……以少林为商标的商品有54种,塔林里回荡的不是晨钟暮鼓,而是门口小贩的流行音乐。
登封市因为少林寺每年都会迎来150万游客,去年旅游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8%。“少林寺这个品牌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副市长何宏波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想法是,第一,这个品牌不能被无偿占用,这将造成财产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该为某一集团所垄断。”少林1500年,当神秘的少林功夫成为全人类的记忆时,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与利的干扰。
寺产与功夫
早上5点少林寺还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声音响起来,36声后,四周僧房的灯逐渐亮起来。穿戴整齐的和尚们穿过庭院汇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宝殿”。5点半,在一名老僧带领下,早课开始,一个小时的早课后,僧人们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点打开山门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筑,甬道两侧有七株大银杏树,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3万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缘起是为保护寺产,没有冲突、没有战争就没有武术和功夫。”永信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少林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寺院,兴衰起落都与政治关系密切,“少林最辉煌的时候,有30多处下院,全国5处少林,最远的在今蒙古国境内。”永信说,“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实际上少林僧兵最早是为了对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实上,当年“十三棍僧”也并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离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拥有土地800余顷,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东至禹县,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于嵩山的腹地,虽处一隅,实为嵩山地区的管理机构。
过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从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给了100顷地,唐太宗给了40顷,元朝的一个时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亩,而每个时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难算清。”吕秀军对记者说。他是登封县志办公室主任。解放后实施土改,和尚们的土地也重新划分,“当时少林还有21顷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周边农民,剩下28亩最好的田地给了少林寺,让他们自耕自养。”吕秀军说。目前少林的和尚们已不再种地,几年前他们把这些坡地都种上了树。永信介绍说,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门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会的供养。少林寺每年游客150万左右,门票每张40元,1/4归寺庙。寺内僧人每月会领到几百元的生活补贴,寺院年日常开销需要200余万元,年正常维修支出约200余万元。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少林寺为寺内文物重建维护等事项支出2841万元。
就固定的寺产而言,少林已不复当年;但作为保护寺产而发端的少林功夫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少林最大的无形资产。《易筋经》是什么功夫?
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说:“应该给金庸颁发特别贡献奖。”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易筋经》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绝学,然而《易筋经》究竟是什么功夫?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我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少林寺里有一个手抄本,我开始跟老和尚学,跟少林附近的武师学,谁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师说。记者在郑州采访了延王法师,他在寺内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其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剧本《血禅》已拍成28集电视连续剧。1995年底觉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两三个月命。他后来回到河南肿瘤医院,躺在床上想起以前在少林学的《易筋经》。“因为《易筋经》有卧式,躺着也可以练。我就一边治疗一边练功。”一年后他可以下床,身体基本无碍,就回到寺里专心研究《易筋经》。“什么是易筋?易就是变化,筋就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在金庸小说里,要练上乘功夫的话,就要打通任督二脉,这没有错。中医理论中,纵向叫‘脉’,横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督脉,是人体的子午线。但人并不止这两条脉,按中医理论,人体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延王说。延王搜集各种版本和民间功法,将其拼凑完整,残缺部分则自创招式来过渡。记者所见到的《易筋经》,实际上是一套运气吐纳动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练的。”延王说。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经》的来历考证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少林寺的传统说法是:1500年前,达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就开了,原来上面有蜡,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易筋经》和《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而当时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了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云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对梵文略知一二,于是各自翻译,使后来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在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后,《洗髓经》已经翻译完成,“这时大家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但后人则只知有《易筋经》不知有《洗髓经》”。
杭州师院体育学院教师周维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种版本的《易筋经》,他告诉记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宁道人写的《易筋经》,内容相当杂乱,“其中还有房中术”。方丈永信也谈到,“《易筋经》较少有佛意”,说少林功夫起源于《易筋经》则有些牵强,“实际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间神话了。”永信说。
“少林功夫不是样板武术”
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队总教头延鲁唤出一名13岁的小沙弥给记者展示二指禅。延鲁说他年纪还小,力量不足,所以后面还有两名僧人扛着铁棍帮他稳一下脚。小沙弥先是左右挥掌运气于指,然后通过两手的四只手指倒立撑起身体,随后慢慢放开左手,身体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动作持续了十余秒钟。小沙弥比记者矮一头,但手却大了一圈。延鲁说,这种功夫要从小练,选材时要挑骨头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几百个俯卧撑,另一方面要学会运气,把气运在手指上。延鲁本人所擅长的功夫是铁布衫,也就是民间说的“刀枪不入”,“也同样要运气,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开始用10斤,后面能加到1000斤”。
几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医宗密集》,系统梳理了少林功夫,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标价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着自己的特点。”延江说,“比如开始前双手合十行礼,以消除对方敌意,开始的几招都是防守,并不先进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为棍没有锋芒,不易伤人。”少林僧人的练功传统,叫练“三地”。“三地”是指和尚们常去练功的三个地方:千佛殿、黑龙潭和后山坟地。1982年电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镜头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们在石头上踏出了48个脚窝。“为什么在千佛殿练功?”永信说,“一般人都以为千佛殿前有灵气。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这里练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练功专注了,长功就快。”黑龙潭在少林寺前面山头的山坳里,早年间那里的大树还没砍,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在黑龙潭我练过一段时间,半夜天最黑时候去,都是一个人去的。我年纪还小。拿一根蜡烛,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别是第一次,紧张极了。到了黑龙潭,找了一块地,点亮蜡烛,四周都不敢久看。这样的地方练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时两个月的功力。平时我们修定,无非就是摒弃杂念,跑了一趟黑龙潭,等于坐了一夜禅堂。”
“说到底少林功夫并不是套路。”永信说,“谁能把‘少林武术’的内涵说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说不清楚。我现在也只能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欢讲公案,关于少林功夫的极致,永信也有一个公案好讲。古时候,少林寺有一位禅师,有一位武师找他比武。武师的箭术厉害,可以百步穿杨,他说兵器、场地都由禅师来定。禅师说,就比射箭吧,将场地定在了悬崖峭壁上。第二天两人如约而至。武师站在悬崖畔,弓未拉开,已吓得抖如筛糠。其实禅师并不会武功,但他定立崖头傲然如松。武师问有何秘诀?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武师顿然开悟,后成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四梢齐’——发为血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延鲁说,“就是说练功要练到这样的境界:怒发冲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齿可以切金断玉、舌头可以把牙顶掉。这些都是比喻,但说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说,现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胁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参照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中国武术开始走向标准化。1958年国家成立中国武术协会,颁布《武术比赛规则》,1959年武术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武术进入亚运会,彻底标准化了。“少林功夫标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动作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僧俗之争
出家人不言利,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少林功夫”的价值,则会有惊人发现。
豫剧《卷席筒》里有这样一句:“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少室山下12公里就是登封市,汉武帝到嵩山祭祀时,划出山下300户人家,世世代代免其赋税徭役,专司祭山。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来嵩山封禅,“登嵩山而封中岳”,由此定下了“登封”的名字。
“1981年我来少林出家的时候,登封县还只是一条街,鸡犬之声相闻。”永信说。80年代吕秀军曾写过一个调查报告《今日少林》,他发现少林寺周围的村民每年产值只有30元,村民们没用过煤,全是砍树作燃料,没有电器也没有电。“全省100多个县排在倒数十几位。”何宏波说,“少林寺的和尚当时也穷,都没人愿意当方丈。”“1974年9月20日,少林寺对国内游客开放,门票是5分钱。”吕秀军说,从1974到1978年根据门票统计,少林总共的游客是20万左右。少林寺的全面开放是1982年,“这一年香港电影《少林寺》上映”。何宏波说。当年少林的游客达到了70多万人,1984年达到260万人,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少林旅游的国际化程度高,每年稳定有20万左右的外国游客。”“登封现在有三大经济支柱;旅游、煤炭和电力。”吕秀军说,“现在全省117个县市中,登封排到了第11名。”
从1979年到1989年国家投入500多万元,对少林寺进行大规模整修。吕秀军说,到1999年,所有少林所有殿堂都被修过了一遍。当庙堂整修一新的时候,少林寺发现他们已经被旅游包围:一路的门面店、一路的小摊子。郑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对面投资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罗汉,请了假和尚设功德箱。“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更让少林僧人心情复杂的是武术产业。
吕秀军告诉记者,1958年登封政府创办了第一所“登封业余武校”,请的师傅是少林和尚德根,现在几乎所有登封的武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登封现在有66所武校,这还是整顿过的,他们千方百计想要和少林拉上关系,大部分都挂着少林的名字,而且都愿意在少林寺边上扎堆,谁离少林近,谁就更正宗,更好拉学生。”何宏波说。现在最大的少林塔沟武校有1.5万人,记者在少林时正好遇到塔沟武校的学生跑步上山,队伍整整跑了半个小时。“武校造就了登封最早的富裕阶层。”
“武校的功利性与少林精神是不符的,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打比赛拿奖牌,传的更多是‘样板武术’,怎么能说是少林功夫呢?”永信由此说,不是武校搬家就是我少林搬家,“这不是我个人的好恶,谁在这里当家都会这么做”。
1999年登封市政府选中了清华大学的方案,对少林寺景区作了重新规划,旅游和武校一期整治。“2001年底从迎宾佛开始向里,已经完成了两期拆迁。”何宏波说,“总共40万平方米的门面建筑都要拆掉,武校统统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术城里去,拆迁费粗算估计要8000多万元,整个景区的整顿则需要3个亿左右。”
周星驰也不行
少林寺的态度是主动的。少林寺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内首次公开对外表演,第二年改名为少林武僧团,开始了国内外的演出。永信强调这种演出并不是商业性的,目的是正本清源。1994年少林寺起诉漯河罐头食品厂生产“少林牌”火腿肠。
2000年周星驰拍摄《少林足球》,2001年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永信提出议案,呼吁制止《少林足球》的发行,理由是:制片商“恣意滥用我们‘少林’专有名称,用一些无厘头、低级趣味的嬉皮演技和手法联合拍摄《少林足球》电影……并大肆进行庸俗的桃色新闻充斥的娱记炒作”。
目前国内已抢注了54个少林商标产品,内容五花八门,从酒店、海鲜火锅,到啤酒、汽车、轮胎、家具、砂轮、电线、电料等。从1998年起少林寺开始在国内外注册有关“少林”商标,为此特地成立了“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因为宗教法人是不可以申请商标的。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注册了国内48大类商品中29大类近100个商标。2000年10月向全球68个国家提出“少林”商标注册申请。同时这家公司还和香港公司合资经营了自己的两项产品——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少林寺下面还有另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延王,他同时也是少林寺网站首席执行官、少林慈善基金会副会长、少林易筋洗髓经研究中心主席、中华禅诗研究会会长和《禅露》杂志主编。影视公司目前除了拍摄一些少林功夫教学片外,与其他电视台合作摄制了电视剧《少林血禅》。同时少林寺也有自己的正规武校——“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学员除学功夫和文化课外,还必修英语和电脑,队员合格后可以留寺担任武僧或输送到体院、军校、武警等处工作,学费每年6000元。
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访杭州师院体育学院周维良博士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功夫从何起源?谁是创始人?周维良:少林功夫究竟是由谁创立,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达摩,有《易筋经》及《罗汉十八手》为证;二是认为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说慧光可以在井栏上反踢毽子500下,而僧稠“筋骨强劲,拳捷骁武”。
我考证下来,认为少林习武兴起在元末明初,不会在北魏,也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打入少林寺,和尚们四散逃跑,这时有一名烧火僧人叫紧那罗,用烧火棍跟红巾军打了一仗。现在少林寺里还有紧那罗王殿。事实上从明朝开始才有少林僧兵的记载。《少林寺》电影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只是说明了13名和尚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并不能代表少林的广泛习武。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周维良: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少林功夫是不是少林寺功夫。
少林功夫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原生态意义以寺院为活动基地的武术;第二个阶段,就是次生态意义的少林功夫,这时的少林功夫已经兼收并蓄了其他传统武术特点和招式。明朝历史上曾有多次征用少林僧兵的记录,明万历年间郑若曾写的《江南经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功夫莫不让少林”。少林功夫于是逐步取得无可替代的地位。到清初时,已经“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时少林已经成为民间习武的旗帜。三联生活周刊:少林传统功夫与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有什么区别?
周维良:传统功夫是一套价值体系,韩非在《五蠹》中说,“侠以武犯禁”,侠代表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历史相当长。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说,他家祖上就在赵国练剑,什么是传统功夫,司马迁在《史记》就说得很清楚了:习练剑术,“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说,功夫不仅是防身健身的技术,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它是一种技、身、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竞技武术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打,已经基本遵循西方规则;另一类是套路,把传统功夫套路化、标准化。现在国家体委已经认定了大概129个拳种。传统功夫主要靠师徒的口耳相传,招式动静分明,讲求实战;而竞技武术依靠的是样板化的“拳谱”,追求动作稳定和好看,不动不跳。
- 上一篇:9月2日昌志旺接受擂主挑战
- 下一篇:武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