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仙山全景 刘国胜摄
霞映汉江 张波摄
武当码头映余晖 鲍云慧 摄
武当功夫网消息:唐代的刘禹锡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诗句,清代贵州举人吴旦有“山能特立方称贵,人必孤行始足传。纵使岱山高万丈,若无孔子亦枉然”之感喟。表述虽异,其义概同,无非凸显“山因人而名”之理念。然而,若进一步追思,山缘何因人而名?当曰:山乃因“文化”而卓越也——文化乃群体智慧之结晶。斯用之于武当山,更是恰如其分。
自然,笔者绝无一丝“贬低”武当山自然风景优美之意。以予游历之感,武当山自然景观亦是美轮美奂:扬波溅珠的溪涧,珍禽异兽出没的悬崖,吞云吐雾的山洞以及孕日育月的潭池等,不啻为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青长卷。然则世间奇山异水可谓多矣!如西岳之险、南岳之秀、东岳之雄、张家界之奇、雁荡山之雅等等,似皆有胜武当山之处。故纯粹以自然景观论山,恰如以外貌论人,至少不甚妥帖。论人,当以德性、气质、格局为主;论山,尤以文化内涵为重。武当山能独以“大岳”、“玄岳”之名而位居五岳之上,亦正是其文化内涵厚重之故。更何况,其文化与自然奇观相契相融得如此令人叹为观止呢!
众所周知,武当山为道教重地,彰显的是道家文化。而道家文化乃是影响中国人心智结构的最深层次基因,鲁迅先生所谓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所谓的“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皆一语中的,道出道家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武当山又是如何彰显道家文化理念的呢?窃以为,大致说来,其表现至少有四。
一乃“和”。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武当山地处古中国的中心地带,东西南北之气在此交汇,与天地阴阳之气融合,颇得“太和”混沌之象。而道家的哲学,尤推崇“和实生物”、“保和太和”之理则,武当山古名“太和”即来源于此。以地势外貌而言,“七十二峰朝大顶”则显现道家“交合”之理念。独特的地质岩貌造成了武当山七十二峰锯齿状,远观山峰乃呈烈火燃烧之势。以《易经》卦象分析之,山峰(火)与山下(江水)形成“火水未济”之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无交合、无联系,故不利于万物生长。因此,道家利用其建筑文化以主峰供奉“真武”而补救之:盖真武方位属北,五行为水,与七十二峰之火焰形成“水火既济”之象,从而促成交合、交变之象。世传 “非真武不能当之”、“武当”之名亦由此而来。此外,“七十二峰朝大顶”亦含有“万国朝拜、唯我独尊”的意味,如此以来,自然备受皇家青睐,明代皇帝朱棣将金銮殿置于武当山金顶亦在情理之中了。
二乃“生”。道家文化以“生”著称,所谓养生、护生、重生,道家(教)将生命放在第一位——“和”在根底上是为“生”服务的。那么,武当山又是如何突出“生”之文化内涵的呢?答曰:建筑。首先,道观的建筑以“负阴而抱阳”为指导,讲究背山面水,以求“生”气。武当山上有名的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等古建筑群体系,皆然;其次,其建筑布局多以八卦五行为基底,讲究“生”气,如金顶上的紫金城,虽设四门,然仅一门常开,大抵道家以“敛气”为主,而所开之门属“生”门,可迎“生”气,使得道场气韵流动,人居其间,身心通泰。再次,山上几乎所有道观、庵堂、乃至宫殿几乎全是红墙绿瓦,以喻生生不息之意——因红墙为火,绿瓦为水,水上火下,成“既济”之卦象。又则,武当山植被丰富,林幽溪清,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涌动着生命的活力,颇符合道家文化之“生”义,此武当山有幸成为道教圣地之要因。
三曰“自然”之“奇”。所谓自然指“建筑”风格“师法自然”。武当山的宫、观、殿皆顺地势而建,坐落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几无突兀之笔。杜牧曾用“骊山北构而西折”描述阿房宫,窃以为,用它来描述武当山的的建筑似乎更相宜。“紫金城”、南岩宫、紫霄宫如是,一波三折的太子坡亦如是。除了在建筑上顺应“自然”外,建筑还往往有其喻意。以太子坡为例,其幽深曲折、狭隘而被高大、厚重红墙所围的古道,意在劝诫世人:不要为外物所动,要保持身心的宁静,保持“自然而然”的赤子之心。
武当山的建筑风格除了师法自然外,更有另一个特点——奇,而此“奇”皆以“自然”为基底,请备述之。一为形貌之奇。在高空俯瞰震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金碧辉煌的“云中故宫”,竟发现沿山势而建的“紫金城”乃活脱脱的一只翘首的乌龟——龟乃武当山供奉的主神“真武”仙君。古人在没有现代飞行工具的情况下,何以晓得建筑的外貌呈灵龟之造型呢?这一千古不解之谜,无疑给武当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二奇在于构思之奇。位于太子坡上闻名遐迩的五云楼即为构思奇特之典范。五云楼整体建筑为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依岩壁而建5层楼。顶层有梁枋12根,交差叠搁,下以一柱支撑,大大节约了空间,此即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的“一柱十二梁”,其建筑之巧,构思之奇,令人叹为观止。予细回味之,古代工匠此奇思妙想概来自于 “自然之象”,似乎模拟 “树”结构——树干相当于立柱,而十二梁则为枝杈。果如是,五云楼可谓明代建筑的“仿生学”。三为“险”奇。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处,有一雕龙石梁,雄踞在悬崖之上,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
当然,武当山之“奇”远非有“三”,位于金顶的金殿亦是一大奇迹。且不言其铸造如何精巧,仅其运输就令今人称“奇”,试想无现代起重设备的明代,数十万吨的 “金殿”当如何从北京运送到海拔1612米的主峰?
四曰刚柔合一。除了宏伟的建筑群外,武当山还是武术文化发源地,武当武术玄妙奇绝,刚柔相济,深得道家文化之真髓,乃中华武术一大名宗。世人素有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谓。武当武术讲究以退为进,无论太极拳、太极剑皆以守为攻,讲究后发制人,每一招一式都体现着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哲理。实际上,武当“真武”之形象——“龟蛇”合体已透露出个中消息:龟喻静,蛇喻动,龟蛇合体乃“动静”合一。以龟而言,外刚内柔,预示至柔者至刚,“柔软胜刚强”。此种至理非但用于武术,亦用以养生、立世、治国——中国5000年的文化莫不以此为宗。
当然,正所谓“道不可言”,武当山深邃、玄秘的文化绝非笔者琐碎之“语言”所能叙述得出,要真正体悟道家文化,须走进“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的武当山亲身感悟之。
武当山,我心中的文化圣山。
- 上一篇:武当博物馆首次应邀在京讲座
- 下一篇:“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10月在武当山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