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玉虚岩”的东桥是何人,无人能知。
环境清幽的玉虚岩是隐士修道的极好场所。
玉虚岩存有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传神的泥塑彩绘神像(资料图片)。
武当山的玉虚岩,也称俞公岩。石壁半空,岩面向西,悬挂在万仞绝壁,其岩庙堪称中国建筑的极品。环境清幽的玉虚岩不仅存有泥塑彩绘神像、摩崖、石碑,还有珍贵的木雕灵官塑像。更为神秘的是,岩壁上所书玉虚岩的作者东桥是谁?至今无人能知。
■文、图/记者 朱江
悬挂在刀削斧劈的万仞绝壁
“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他时南岳去,记得此岩名。”北宋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哲学家、内丹学家陈抟,在他深爱的武当山隐居时,曾写下五言绝句《俞公岩》。
元朝诗人罗霆震在《武当纪胜集》中,也记载了俞公岩的诗歌:“山翁爱杀碧山栖,郡是河问振紫芝;背负河图神易去,想从上古访抱羲。”
俞公岩,也就是玉虚岩,位于武当山剑河桥(也称天津桥)上游2.5千米处。
说起玉虚岩之名,有一段道教神话。相传真武曾在此修炼,得道升天后被封为“玉虚师相”,因此这里得名玉虚岩。在吴承恩《西游记》第65回中,便有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到武当山请玉虚祖师降魔的故事。
海拔360.90米的玉虚岩,是一座可与武当山南岩相媲美的岩洞。昔日,隐士俞公曾修炼于此,故又名“俞公岩”。
通往玉虚岩的路,实际上是在一条树密林深的峡谷。2001年国庆节,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时节,记者初次走进当时名叫猕猴谷的这条峡谷。但见悠长的峡谷,郁郁葱葱,猕猴欢跃,泉水叮咚,美不胜收。因匆匆一游,未能抵达玉虚岩,甚是遗憾。
2009年5月,记者首次前往玉虚岩。这时,猕猴谷已更名为逍遥谷。
事实上,这条山涧古名应叫九渡涧。道经故事中,静乐国太子入山后,他的母后不舍与儿子分别,便一路追随而来。传说中,母后终于抓住了太子的衣角,太子忽然拔出宝剑,将衣角割断,却不想竟劈山成河,母后被隔在了对岸,这条河便称作“剑河”。后来,国王令大臣领五百亲兵入山寻找太子,当他们入山之后,准备渡过河水时,河水陡涨,九渡不能入山,因此这条山涧又被称作“九渡涧”。真武修道而成后,便将这五百亲兵超度为五百灵官。因此,在武当山的玉虚岩中,便有了五百木雕灵官;南岩中有了五百铁铸灵官塑像。
千古传奇,岁月悠悠。记者穿溪流、走栈道、过吊桥、攀石阶,信步游走九渡涧,心中充满回归自然的惬意之感。这里,溪流涓涓流淌,崖壁古树参天,峡谷中林荫浓密,景致怡人。
行之不久,忽见九渡涧底的左侧有数百级石栏蹬道直抵峭壁。
抬头仰望,石壁半空,岩面向西。玉虚岩悬挂在刀削斧劈一般的万仞绝壁之上。
修炼在皇帝敕建的辉煌殿宇
岩上绿峭摩天,古藤下垂,飘若垂帘;岩下峭壁万仞,涧声雷震,怪石奇态万千。
流泉涓涓,如画屏挂在山峰间,水帘垂悬飘然飞落。蹬道曲折,倾斜陡峭。钻过挂满萝藤的古墙,轻轻推开一扇木门,双目顿觉豁然开朗,玉虚岩崇台殿阁高耸,神像石刻斑驳,神龛香案罗列。
玉虚岩分上下两层,总面积约两千平方米。走进面阔63.6米、深13.2米、高18米的岩洞,依然可见当年庙房的遗址、摩崖石刻和栩栩如生的泥塑彩绘神像。
元朝刘道明编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和明朝任自垣编纂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均将玉虚岩列为三十六岩之一。《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玉虚岩,一名俞公岩,在仙关之东,九渡涧之上。石壁半空,岩高万仞,涧声雷震,万壑风烟。昔有隐者俞惠哲诵经于此……近代人往避兵,火焚石落,不可居。”
“……一夕雷雨为整其石。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玄帝殿宇,五百位灵官圣像,以道士袁永得等焚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如此记载。
在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方升编纂的《大岳志略》上记载的玉虚岩是:“一名俞公岩,去玉虚宫西南三十二里,九渡涧之上……”或许是方升的笔误,按照精准的方位,应该是“去玉虚宫东南三十二里”。
明朝以后各山志沿袭《武当福地总真集》的说法,均未明确玉虚岩始建年代。由于岩内存有元朝《玉虚岩功缘记》石碑,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此岩建于元朝。
那么,玉虚岩究竟始建于何朝何代呢?近年来,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考证认为,玉虚岩的历史应在隋朝或隋朝以前。
经考证,张华鹏发现,南宋王象之编纂的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记载:“俞公岩,古记隋僧慧哲住岩中诵莲经,有白衣老人自谓‘俞公’”;“慧哲,姓赵,襄阳人,诵经岩中,龙子来听”。
张华鹏曾撰文指出,俞公是个道人,隋朝以前就在玉虚岩修炼,隋朝高僧赵慧哲是继俞公之后来此修炼的。“隋朝存亡先后不到30年,这样算来,隋朝的30年显然不能满足俞公和赵慧哲的修炼时间。或许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末期,俞公就在此岩‘结茅为庵’修炼。”他分析,这其中可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代武当山佛道相争的秘史。
咏叹在隐士修道的绝佳场地
著名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在其主编的《武当山古建筑》中指出,中国名山,每有岩庙,但求玉虚岩之仙风道骨者,实不多见,其岩庙堪称中国建筑的极品。
建筑瑰奇,鬼斧神工,入之忘俗。环境清幽的玉虚岩存有12尊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传神的清朝泥塑彩绘神像;两处北宋摩崖;13通元、明、清石碑;10余处明朝墨书题记。所存明朝木雕彩绘五百灵官神像,现只存304个,各高0.22米。
玉虚岩现存大殿系清朝重修,大式悬山黑筒瓦顶,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方砖墁地;青石须弥座神台;岩南为道房,顶残。
岩壁上,“丹台石室”四个字,是俞公在此修炼时所题。“玉虚岩”三个大字是东桥所书。那么,东桥是何许人?至今无人能知。
夕阳斜下,树影斑驳,木门紧闭。2013年11月,记者循着激荡的涧水再次走进玉虚岩。
悬岩列空,峭壁夹岸,宛如天开一线。玉虚岩不仅是历代隐士隐居修道的极好场所,也是古代文人骚客驻足咏叹的绝美景致。
崔桐,江苏海门人。生于明朝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他,9岁便跟随父亲游览设在南京的国子监,常常语出惊人。明朝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中进士。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后,他直言相谏,遭廷杖并被逮入诏狱,降为湖广参议,提调武当山。崔桐在“同章朴庵司空游武当山”(十五首)的《闻玉虚岩之胜道僻不暇至》写道:“宫殿藏岩里,阴阴千尺深。秪容云雾入,不受雨晹侵。树影涵金锁,钟声带碧浔。渐非谢公兴,双屐倦登临。”
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冬,朝廷官员、文学家顾璘,以台务身份巡视到襄阳时,趁机游历武当写下了《游太和山记》。“五日晓,循涧道往寻玉虚岩。凡三里始至,径险仄,益奇,灵草异木青葱,不类人境,平时人所不至也。”他还在文中提到,畅游武当所见五岩中,玉虚岩、太子岩、隐仙岩尤其奇异。
“一壁绣烟霜……或纤削而清,或高古而怒……有此奇绝处。”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重要代表人物袁宏道陪着他的父亲及好友游览武当山时,也写下了《游玉虚岩》的壮丽诗句。
秋韵缠绵,清泉绕涧,山影倒悬。尽管建筑残破,但返璞归真的玉虚岩,不经意间穿越了千年尘封光阴,留下的厚重人文历史深深刻印在连绵起伏的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