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教历史

明清时期的道教

  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师”称号,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在明代皇帝中,特别崇奉道教的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在位),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躬亲礼斋,许多道事士被授予“少保”、“礼部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明代历世还在京师设置道箓司,在各府设置道正司,在各县设置道会司,将道教事务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围。
  明朝正一道的政治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早在1361年朱元璋攻占南昌时,正一道第42代天师张正常就曾谴使拜谒,密告“符命”,与朱氏接上关系。明朝开国后,张正常于洪武元年(1368年)入朝礼贺,明太祖封他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洪武五年,又敕令张氏永掌天下道教事。从此正一天师便上升为道教各派首领,其地位较元代正一天师统领江南道教更高。张正常以擅长符水治病术闻名,羽化于洪武十年(1377年)。其子张宇初嗣位后,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领道教事。此后明朝历代天师皆沿例袭封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张宇初博学能文,撰有《道门十规》。该书吸收全真道性命双修及严守清规戒律之宗旨,指出道士应遵守的10条戒律,以之推广于道教各派,意图整顿道教。他还撰有诗文集《岘泉集》,对道教思想宗旨及修持方法多所发挥,堪称宋元以来最有学识的正一天师。张宇初还曾奉敕设醮建斋,重建龙虎山上清宫。
  明太祖认为禅宗与全真道“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习”,无助于伦理教化,故重视正一而贬抑全真。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受限制,其势力远不及金元时代。
  全真道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形成7个支派。其中丘处机所开龙门派势力最强。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人赵道坚为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陈传周玄朴。周玄朴是龙门第四代律师,受法于洪武丁卯(1387年)。周玄朴后传于张静定、沈静圆,龙门律宗此后分作张、沈二支流衍。
  明世宗时,有龙门第4代弟子孙玄清(1517——1569年),得山东崂山李显陀、铁查山通源子及斗篷张真人之传,颇有道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至京师白云观坐钵修炼,祈雨有验,诏赐“紫阳真人”之号。孙玄清门下形成“金山派”,亦称崂山派,属龙门支派。
  明代著名的道士还有张三丰、邵元节、陆西星等。其中最为有名的道士是张三丰。其人生卒年代不详,曾在湖北武当山(一名太和山)修道,后离武当山隐居。太祖、成祖均曾谴使寻觅,不遇,乃营修武当宫观。道教从而有南派之武当道,据《诸真宗派总簿》载,武当道派有自然派、三丰派等传衍近代。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张三丰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邵元节(1459——1539),字仲康,号雪崖,江西贵溪(一说安仁,即今江西余江)人。 居龙虎山上清宫。师事范文泰、李伯芳、黄太初。不应宁王朱宸濠之召,放浪形骸于江湖间。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征之入京,召对便殿,颇得世宗赏识,达十五年之久。邵元节虽位极人臣,但他谨小慎微,很少干预朝政,专心祷祀。著有《太和文集》。
  陆西星(1520——1606)为明代内丹东派开创者。字长庚,号潜虚子。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擅文词,兼工书画。因屡试不中,乃弃儒入道,入山隐居。自称得吕洞宾真传,著书立说,阐发内丹之旨,遂开内丹东派,被后世道士尊为内丹东派之祖。著有《方壶外史》八卷,包括经典注释及丹法十五种,《南华附墨》八卷。近现代一些学者考证,著名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原作者实为陆西星。 
  在明代,还可以值得一提的是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正统九年(1444年)英宗继承成祖之志,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道藏》,次年(1445年)编成《正统道藏》5305年卷,凡480函。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命续补《道藏》,凡32函,180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5485卷,512函,即现存之明版《道藏》。成为道教史上现存最完备和最重要的经籍总集。
 自明中叶后,道教衰微的势头已较为明显。到了清代,朝野重佛抑道。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限制天师职权,取消其道教之首的地位,由二品降至五品,并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到了道光(1821—1850年)年代,又取消了传统的张天师朝觐礼仪。道教丢失了与朝廷的联系,其地位逐渐下降。
  清代满州贵族兴起于关外,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关后重视利用儒学治国,对道教虽仍予以保护,但远不及明朝那样尊崇。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对道教还略有重视和利用,依明朝旧例封赠正一真人,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顺治八年(1651年),第52代天师张应京入朝觐见,敕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给一品印。顺治十二年,第53代天师张洪任入觐,袭封大真人,并敕免本户及龙虎山上清宫各色徭役。康熙皇帝曾命第54代天师张继宗进香五岳,祁雨治河,袭封大真人,授给光禄大夫品级。雍正皇帝笃信禅宗,对道教方术亦感兴趣。认为“道教炼气凝神,与儒家存心养气之旨不悖”。雍正五年(1727年),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觐,依前朝旧例袭封大真人,授光禄大夫。雍正皇帝晚年多病,于雍正九年召龙虎山正一道士娄近垣入宫,设坛礼斗,以符水治病有验。娄近垣因此被封为妙应真人,赐四品龙虎山提点,又拨官银修茸龙虎山宫观,置买香火田数千亩。娄近垣在清代正一道士中最有学问,撰有《龙虎山志》18卷,文字通达。又撰《阐真篇》,对禅宗及全真道内修法颇有见识,被选入雍正所编《御选语录》。
  自乾隆时代起,因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家理学,释道二教的地位大为贬降。清代正一道虽趋衰微,但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据康熙六年统计,全国道士有21286人,约当僧尼总数的五分之一。自乾隆年间废除僧道度牒制以后,僧道数量增长很快。而且随着清朝疆域地开拓,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一些原来很少有道教的地区,如东北、新疆、内蒙、台湾等地,也陆续建起道教宫观,有道士住持,供奉香火。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记,正一、茅山、清微、灵宝、净明等符箓道派至清末皆传承不绝,尤以正一、清微两派分支最多。此外还有奉萨守坚的西河派、天山派、奉真武大帝的武当派,以及九宫山派、张玉皇高上派等正一支派。这些道派虽传承不绝,但其学说及修持方法多已相互融合,彼此区别不大。
  清朝初年,全真道再次面临与其初创时期相似的形势。500多年前曾入主中原的金朝女真族后裔,又一次趁乱入关,建立了大清帝国。民族矛盾又趋尖锐,剃发易服之辱,折磨着汉族人士的心灵。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王常月应运而出,以振兴道教,恢复祖风自任,传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景象。
  王常月(1522——1680),号昆阳子,山西潞安人。少年出家云游四方,参访明师50余人,得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真嵩之传,成为第七代龙门律师。王常月受师父之嘱托,看准时势,改革旧制,以公开传戒度人出家,整顿教规作为振兴宗门的主要手段。满清入关之处,王即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北京白云观,被道众推举为方丈。他的传戒活动得到清廷许可。顺治十三年(1656年),王奉旨主讲白云观,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一时南北道流纷纷来京受戒。康熙二年(1669年),王常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立坛说戒,皈依受戒者甚多,龙门教团于是大盛。王常月羽化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据说活了159岁。康熙帝敕赠“抱一高士”,命于其墓上建响堂塑像,每年都派官致祭。其著有《碧苑坛经》二卷,又名《龙门心法》,是弟子们整理他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的语录而成。龙门派所传戒法分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级,王常月将此三级戒作为实践真功的基础。王羽化后,其弟子继续在东南江折诸省开坛传戒,形成不少龙门支派。例如黄虚堂开创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其弟子有孙碧阳。金筑老人盛青涯开创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涯等递相嗣传。吕云隐开戒于苏州冠山,门庭颇盛,其弟子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丘寅阳、徐艮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等人,活动于苏州、无锡、湖州一带。陶靖庵开创湖州金盖山纯阳宫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严等相继嗣传。
  龙门律宗除王常月门下诸派外,还有与王同辈的沈常敬(1523——1653)所传派系。沈常敬隐居江苏茅山,门下有孙守一、高守圆等大弟子。孙守一弟子周太朗,开创栖霞金鼓洞支派,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孙氏另一弟子范太清,住持天台山崇道观,为东南龙门派一大道场。周太朗再传弟子沈一炳、闵一得,均为清代道教内丹术著名学者。闵一得住持金盖山纯阳宫,撰《金盖心灯》八卷,详记明清龙门派传承历史。又编辑《古书隐楼丛书》,收明清道书28种,多为内丹学著作。
  除东南地区外,清初至乾嘉年间,全国各地,甚至全真道历来影响甚微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也都出现龙门派活动的踪迹。在东北,有辽阳道士郭守真于明末赴马鞍山师事龙门第7代道士李常明,后返归辽东,隐居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道30余年。康熙初年应盛京将军乌库礼之请,住持盛京(今沈阳)太清宫传戒,受戒者先后达数百人。在西北,有龙门派第11代道士刘一明,隐居甘肃金县栖云山修炼多年,往来于兰州,陇上士庶多与之交往。刘精通内丹易学,著有《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在江西有龙门第八代道士徐守诚,隐居西山修炼,门下有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等弟子。在广东有龙门派第11代道士曾一贯,于康熙年间入罗浮山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门下弟子百余人。在四川有龙门第10代道士陈清觉,于康熙初年从湖北武当山来到青城山,后住持成都二仙庵,开创龙门碧台丹洞宗。二仙庵与武昌长春观、西安八仙庵并称为天下龙门派大丛林。
  在云南鸡足山,还有被称作“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道派。该派创始人鸡足道者(原名野怛婆阇),本为月支国人,自称元末从印度来滇,精通“西竺斗法”,常诵咒不绝。顺治十六年(1659年)鸡足道者赴北京白云观皈依王常月门下,受龙门戒法,改名黄守中,成为龙门派8代弟子。后归鸡足山,创“龙门西竺心宗”。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闵一得游历鸡足山,还曾见到黄守中,并从他受西竺斗法而归。
  总之,自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龙门派遍传全国各地,其势力远远超过正一道派及其它全真道派,与佛教禅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地位相当,故世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