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周易专区

“通”的易学诠释

  “易”是一种灵动深刻的东方哲学。在易传中有对“通”的多角度阐发,总的精神是强调运动变化和流通,提醒人们不要封闭、固守、凝冻、否隔。

  周易中最突出的是“通泰”思想。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要无时无刻相互交流沟通,否则,会使事物发生否隔,导致倾覆。这一思想通过“泰”“否”两卦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乾(天)下坤(地)上为泰卦。《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由于矛盾对立面的交流沟通,使事物通泰而富于活力。坤(地)下乾(天)上为否卦。《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彖》曰:“天地不交,否。否终则倾,何可长也?”由于否隔,最终导致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通”是运动变化的结果。《系辞》里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深刻。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静止不变的,而表现为“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易用乾坤作为世界运动变化的总纲,“闔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闔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走到极尽,则向对立面转化。而变动则通顺,通顺则长久。唐人李鼎祚以历史进化为例解释这个道理。他说,先民进入渔猎本来是一种进步,但人口越来越多,经其捕猎,禽兽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穷”的境况。于是,神农氏教民种植,这就是“穷则变”。这一变之后,柳暗花明,社会发生一个大的进步,这就是“变则通”。农业社会维持了数千年,还不是“通则久”吗?我国近二十余年的历史进程,即从文革浩劫到改革开放,进入小康,达到长治久安,正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哲理的生动体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人类中的先进分子,应当对社会经济文化的通达交流,起能动主导作用。易《系辞》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又说:“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这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就是依凭这种运动变化沟通交流,人类文化才能得到进化发展。到了信息社会,这种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重要,甚至成为科学文化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周易还特别强调,事物在达到“通”时,内因十分重要的,这就是《系辞》说的“感而遂通”。两物之通,外因的牵合当然有一定作用,但比较起来,内因即两物之间的互感显得极其重要。只要能互感共振,那怕有着空间的距离,也能“通”得起来;而如果不能相感,即使相挨相邻,也会互不搭界,置若罔闻。无线电和电磁波遥感、两情相悦、两国外交等等,都是对“感而遂通”最浅显而有力的说明。在周易中,艮卦为山,兑卦为泽,两卦互为“错象”。《系辞》中有“山泽通气”的话,说的就是这两卦的关系。咸卦就是艮(山)下兑(泽)上。艮又为少男,兑又为少女。《彖》曰:“咸,感也。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娶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少男少女相感,少男应当主动,少男在少女之下,是一种因爱慕而低首下心的表现。由于相感,就有相通的强烈要求,这就是“感而遂通”。男女如此,天地万物之情也都如此。

  省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通”网站主编辑陆效中先生,要我就个人体会,对“通”字作简要诠释。我多年学易,于是亦“感而遂通”,写成此文,不过是对易理的复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