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也具有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易医同源,易医相通,相得益彰,岂非偶然。
中医五脏学说脱胎于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五脏配五行的规律是:五行配五脏,火属心,水属肾,金属肺,土属脾,为阴五行;五行配六腑,火属小肠,水属膀胱,木属胆,金属大肠,土属胃,为阳五行。外五行为土主肌肉,口与四肢,木主筋目,金主皮毛,火主血脉等。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就把内而脏腑,外而躯体,全身联属的经络,内外相通的孔窍,构成这个整体的五大系统,阐明了它的理、法、方、药、证、治。
按易学的理论,五脏的病理分为自身的阴阳失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失衡。五脏相生的关系,本自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分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实症分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虚症辩五脏之强弱,分为:子盗母气与母不顾子。五脏相克为正常的制约关系。如发生太过与不及皆为病。太过皆为相乘,克制太过相侮为反克。相乘实指相克之脏太盛,被克之脏太过为病。
而伏羲文化《周易》的卦象中,将人体配封,分成外五行、内五行。外五行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乾为肺,离为火,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宏观的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大统一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也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也由于中医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的刺激了对易理的探讨和领悟。在诊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奇之功。
现代的易学科技与中医科技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易学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认知模式,太极的多数(包括阴阳、五行、干支)模式,此类取象的思维模式,提取信息的预测模式,或与中医的五脏六腑经络的生理模式,正邪盛衰的病理模式,辨证论治的模式合阴阳平衡的治疗模式的结合。这种结合使中医文化与伏羲文化(周易)具有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