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从老子“柔弱胜刚强”出发,揭示了老子武术/武学形成的条件和内蕴。从而揭开了《道德经》三千年来的秘密。阐明了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特别是武术/武学思想,及其"武学文化",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重大意义。然而这些,都是"孔孟之道"给仕子文人设立的"禁区".故历代仕子文人是不懂《道德经》真缔的.这是历史的大悲哀.
老子以其“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思想而将《道德经》的本质内容保密了三千年,致使历代文人学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他们对老子贬毁有加、肆意伐挞,似乎认为中国的落后和保守都是老子的罪过。这种历史的颠倒应该是终结的时候了。
老子的《道德经》究竟保守了什么样的秘密?答曰:保守了“武学”秘密。
笔者在《破译《道德经》秘密的一把钥匙》一文中指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就是解开《道德经》秘密的一把钥匙。循此,便可揭开《道德经》的“武术”秘密,进而揭开《道德经》的“武学”秘密。
今天,笔者将《道德经》的秘密披露于世。
《道德经》的“武学”秘密,即本质内容何在?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一个思想”、“七个打法法则”、“三种武学境界”。
“一个核心”是:柔弱胜刚强。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指的“道”。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认识出发,认为“刚强胜柔弱”和“柔弱胜刚强”都表现为“自然法则”。在它们二者之间,“刚强”战胜“柔弱”是常识和公理,具有普遍的意义,而“柔弱”战胜“刚强”方为理性和理论,则具有特殊的意义。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因此,老子研究和揭示了“柔弱”战胜“刚强”的“条件”。老子以之运用于“武打”,从而创造出了“武术”;以之运用于社会,从而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统治者必须做到“无为”,方能与百姓一道,实现社会的“民主推进”。从中,使得“无为”变“有为”。
“一个思想”是:“以德治道”的德治思想。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指的“德”。
在“道”与“德”之间,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故把“道”与“德”有机统一在了一起。揭示出了“道德一统”、“德高道高”的思想。由此,老子提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老子的“以德治道”思想表现在“得道”与“治道”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得道”上,老子讲如何才能得到“柔弱胜刚强”之“道”,即武术之道。
对此,老子提出了“德”的具体要求,表现为,一是要喜欢“道”。老子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二是要做到图难于小、于易。老子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三是要做到“知人知已”。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是要做到不自满,不骄傲。老子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五是要做到符合“道”的规律。老子讲“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另一方面,在“治道”上,老子讲要将“道”用于“正道”,而不是“邪道”。
对此,《道德经》也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表现在,一是老子提出了“忘我”,即“为公”思想。老子讲“道生之,德蓄之”,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二是老子提出了“民心”,即“爱民”思想。老子讲“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三是老子提出了“契约”,即“平等”思想。老子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又讲“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四是老子提出了“正义”,即“坚持正义战争”思想。老子讲“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又讲“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五是老子提出了“无畏”,即“不怕死”的思想。老子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治道”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大根本,即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和“有德司契”。前者表现为老子的“爱民”和“民心”观,后者表现为老子的“契约”和“平等”观。正是从这两大根本思想出发,并联系老子的“忘我”思想、“正义”思想、“无畏”思想,从中,老子为人们勾画出了一幅“德治”民主政治的兰图。
显而易见,老子的“治道”思想,充分体现出了“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这种思想,正构成了“无为而治”的基础和前提。
“七个打法法则”是: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法则、桩及桩法法则、动中求打法则、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打无绝打法则、无打法则[1]。
这些武术法则,具体明确了“打的指导思想”、“打的对象”、“打的形式”、“打的方式”、“打的方法”、“打的技巧”等等。
这些武术法则,都是老子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创新和揭示出的“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观,及其“变化”观所决定的。
现将这七个打法法则简述于下:
一是“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的打法法则。
这一打法法则明确了“打的对象”。概括起来,这个对象就是打“有”、“动”、“虚”三位一体的时机。其中,“有”,体现出了事物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动”,体现出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虚”体现出了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的弱势阶段、弱势时期。这样的打则贯彻了“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的原则。
二是桩及桩法法则。
“桩”及“桩法”,它揭示了武术较技的基本形式。
“桩”的观念出自老子《道德经》。老子说:“此两者{指“阴”、“阳”}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尽}”。这些,都体现出了老子“桩”的思想。
从内函上看,“桩”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桩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变化”观在武术中的形体上的表现,即是说,若果“阴阳”、“变化”是其内在本质的话,那么,桩就是其外在形式;二是桩通阴阳之变。它寓进退、攻防为一体,并进退有致,暗藏陷阱,于变化之中破敌。表现为,明里可以做到丢盔亮甲,上盘与下盘脱节,攻守脱节,进退脱节而破绽百出,却暗中把握平衡,调兵遣将,守虚攻实,这就布下了陷阱。一旦布下陷阱后,便可诱敌深入,伺机破敌;三是“桩”变化神速且变化无穷。老子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这种变化,就是老子基于“八卦变化”的道理而成功的运用在桩法变化上的一个准确的表述。桩的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遵循的是二进位制的运算法则。它将打“直线”扩展到了打“三维空间”;四是桩是各种招式,或手法、腿法等的载体。一方面,它犹如各种招式、手法的“发射机”,另一方面,它犹如与敌交锋的“阵地”,或“根据地”;五是“桩”的不同和理念的差异决定了武术流派的分野。
三是“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
“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决定了中国武术的“打法方式”。
“动中求打”是指武术打斗中只宜打“动”,而不宜打“静”。
四是“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
“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决定了中国武术的“打的方法”。
“以静制动”以之用于实战,也就表现一种武术风格。这种打法方法就是沉着镇定,静多动少,以逸待劳,见子打子,步步为营。从而体现出“稳扎稳打”、“后发制人”的技击风格。
“以动逼静”以之用于实战,也表现为一种武术风格。这种打法方法就是“反客为主”,而表现出了“抢占先机”、“先发制人”的技击风格。
五是“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
“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的打法法则也是中国武术的“打的方法”。
所谓“打在机前”,就是指打“有”、“动”、“实”出现的某个阶段中的“萌芽”时期;而“打在机后”,就是指打“有”、“动”、“实”出现的某个阶段中的“枯槁”时期。
“打在机前”,则体现出了咄咄逼人,抢先发手,先发制人的技战术风格;而“打在机后”,则体现出了防守严密,后手补攻,后发制人的技战术风格。
可见,“打在机前”与“以动逼静”的风格一致,“打在机后”与“以静制动”的风格一致。
六是“打无绝打”的打法法则。
“打无绝打”,是老子的“阴阳变化不息”,和“打无穷”观的表现。它一方面打破了“绝打”的神话,另一方面说明了艺无止境,它促使习武之人的技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境界向高境界不断发展。
七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无打”的打法法则。
如果说“打无穷”观反映的是一般情况,那么,“无打”观则反映的是特殊情况。也就是说,“无打”则是“打无穷”的特殊表现形式。
“无打”,是老子的“阴阳交合”观决定的。在老子看来,没有三个阴阳的交合就是无打。同时,“无打”也是一种打的方法。因为在懂得什么是“无打”之后,方才懂得什么是“有打”。将其用于临埸,面对强手而采取“无打”的策略,只要躲闪得开,就有可能做到“保平争胜”,至少可以做到“握手言和”。
“三种武学境界”是:“微明”、“袭明”、“明”。
对于“微明”境界。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看来,这“微明”境界就是“诈术”境界。懂得“微明”这个道理,就懂得了武术上的“诈术”。但是这只是初初懂得“柔弱胜刚强”道理的“下乘”境界。
对于“袭明”境界。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在老子看来,“袭明”境界,就是“懂得熟练的运用武术的打法法则与原则、方法与技巧,和懂得武术的得失成败”的境界,合符“柔弱胜刚强”规律的道理,但是这在武学上只属于“中等”境界。
对于“明”境界。
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在这里,句中的“小”、“弱”,就是喻指的“柔弱胜刚强”规律。这就正如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同时,老子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故在老子看来,“见小曰明,守弱曰强”方才是符合“柔弱胜刚强”规律的“上乘”境界。
在老子看来,懂得上述的道理和境界,就能够做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和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一来,就如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十分稳妥的,和手到擒来的事了。
归纳起来,老子的“一个核心”、“一个思想”、“七个打法法则”、“三种武学境界”,一方面揭示出了“武术”的打法特质,在于打法则、打谋略,另一方面揭示出了“武学”的本质在于攻心为上、在于“民心无敌”。故老子的《道德经》,它在中国历史上拉开了“武术”,和“武学”的帷幕,从而使武打,及其武学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可见,老子的“武学文化”,包含了“武术思想”和“民主思想”两大方面。
因此,什么是老子的“武学文化”?这就是:从“道法自然”出发,老子揭示出了“柔弱胜刚强”规律,以之与“刚强胜柔弱”相对。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武打,则缔造了中国“武术”,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社会,则揭示了“无为而治”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推动社会发展”规律。这就是老子的“道”。同时,老子为了使“道”不走入邪道,提出了思想行为规范,这就是老子的“德”。由此,表现出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以德治道”蕴含了深厚的“民主”思想。正是老子的“道德”思想,直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立、斗争的现实,以 “武”、“戈”为认识的前提和出发点,以“止武”、“止戈”为认识的归宿和落脚点,从而缔造了中国“武学”及其文化。
历史证明,老子的“武学思想”、“武学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应该看到,老子的“武学文化”,及其“武术思想”、“民主思想”才真正是中华民族的支撑和脊梁。
然而,古往今来,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武学思想被湮没了。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子武学嫡传人因了老子“保密”的告诫而对外秘而不宣,知者寥寥无几,以至逐渐消亡;另一方面,则是孔子对老子的“道德”思想作了折中主义的篡改,其结果,使得“孔孟之道”扼杀了老子思想[2],“庄子道学”扭曲了老子思想[3],以至历朝历代的仕子文人不懂,以至无视老子思想。这种状况,无疑是中国历史的大悲哀。它导致了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出现,导致了近代中国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时候要从西方输入“天主”,和输入“民主”。它完全不知道“民主”及其精神乃是《道德经》的精义,是中国的具有世界第一的古已有之的“国粹”、“国宝”。故中国人“背着金饭碗讨饭吃”,已经到十分愚昧的地步!
其流弊所及,就是现代,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丰富的军事经历也仅仅“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而已。而且,在今天的社会科学中不见“武学”这门学科。在当今学术界、理论界,和武术界,人们仅仅认识到:“武”,不过就是单凭勇、力的单打独斗,或者就是两国交兵,行军打仗而已。人们都个个以“文人”自居,而不可一世。看看今天的各种词典,见不到“武学”,和“武学文化”等等的字样和条目,同时,在现代“文人”编撰的“中国思想史中”,除了翻新孔孟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以外,又有多少新意?他们不知道“武”乃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这种状况透露出来的无知,使得至今还有人沉缅于“儒教”而自得。难道这不是历史悲哀的继续?
必须终结对老子思想的历史抹杀和历史颠倒!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伟大意义不可估量。如果说,国家和阶级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的话,那么,老子缔造的武学,就是人类“文明”里程碑推进的标志。故从这种认识出发,无论怎样赞誉老子思想及其《道德经》,都不为过。
- 上一篇:武当武术适应道教养生健身需要而产生
- 下一篇:从“武当”的由来看武当武术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