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拳法理论

从“武当”的由来看武当武术之起源

     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名山,是武当道教的发源地。位于荆楚西隅,与陕、川、豫四省相交界处。汉水由北向西流穿武当。其主要区域包括湖北的丹江口市(原称均陵、均县)郧县、郧西、竹溪、竹山、房县和河南的淅川县。

 
1、“武当”的由来及战争:
    根据明确的史料记载和考古论证,春秋及战国早期,在武当山地区已有庸、巴、蜀、苗、绞、卢、濮、彭、麇等多个古氏族部落和诸侯国先后在此栖息生存。他们被楚国称之为“南蛮”其四周又有楚、秦、韩等大的诸侯国与之为邻。
    关于“武当”的来历,根据武当道教研究专家及楚国地方志研究专家的研究认为:由于武当山地区“东达齐豫,南通巴蜀,北抵三秦,舟车可至,实为八方之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秦、韩尤其是秦进逼襄阳,逐鹿汉江平原的最重要便捷的水上通道。因此武当山的得名,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防范巴、庸等古族及秦国入侵有关。春秋时期,房陵(房县)、均陵(武当)一线为楚国抵抗巴、麋、庸等国的前线,如《左氏传》日:楚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堵。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常在汉水、丹水一带交兵,如公元前312年,楚屈句攻秦,秦大破屈亡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西部、丹江之北),取楚之汉中。公元前304年,秦以上庸(今湖北省竹山西南)还楚。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拔黔中郡。楚割汉北、上庸地给秦。武当山地区直接与汉北、上庸相连,楚国当然要在这一地区驻扎军队,以勇武之士抵挡巴国、秦国的入侵。“武当”(当时“挡’’由“当”表示)一词的来意即出于此。秦楚等国关隘常用“武”字,如武关、武胜关等等。武当者,武力阻挡也。以事名山,即为武当山。由此可见,“武当”可能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军事战争事件引意而来的,就是当时该地区军事战争的代名词。
 
2.“武当”对武当山军事武术的影响
    “武当”一词由春秋战国这一地区频繁的军事战争引意而来,是当时该地军事战争事件的“代名词”。虽然当时的军事战争也讲究天时地利、阵型阵法、谋略战术、兵器装备,但在冷兵器、近距离搏杀中,士兵个体使用冷兵器(包括拳术)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功防格斗技击技能,即军事武术,是这个时期军事战争的基本手段,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春秋战国时期武当山地区频繁的军事战争需要,必然要促进武当山地区各氏族部落、诸侯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二个方面:第一: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的军事战备、军事战争促进了武当山军事武术的普及、发展。从武当山古氏族部落、诸侯国的历史及军事战争历史记载;武当山地区各地多处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古文物来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当山地区这一带人口兴旺、密集,生产力水平较为先进。各集团之间因生活资源、生存环境等各种矛盾的相应增多,军事战争成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最终手段。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多(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一带和在这一带附近发生的战争以及与战争有关的大事件就有二十多起)、规模的扩大,影响到了古氏族部落、诸侯国的生死存亡,加之他们人力资源的有限,因此要想获得生存,各集团势必进行军事战备,采取全民皆兵、强兵强国的军事策略及相应的兵役制度,加强其内部成员军事武术、搏杀技能的传授,加强军事武术的普及和训练。如当时的楚国长期实施“战时从军,战罢归里”的兵役制制度,这样一种兵役制度使得军事武术成为楚国各地民众每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活动,随时准备从军,阻击外来入侵。频繁的生存竞争的军事战争背景使得军事武术在武当山民众中传播、普及、发展。第二:促使兵器的制造发展和使用方法的研究。兵器是各个时期军事战争最直接的反映。要应付战争必须制造兵器,训练和使用兵器。在已发掘的春秋战国古墓之中,发现了许多古兵器,有:兵器剑、短剑、戈、矛、锥、戟等,并且尤以剑为多,其中一把青铜剑质地与越王勾践剑相同;同时还有一件珍贵的双戈戟,其柄长25.8cm。各种资料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在战争中常用、配制长短兵器主要也就是这些。可见当时武当山的各集团已十分重视长短武器的配备、重视战斗人员全面掌握军事武术,掌握长短武器的战斗技能。从这把双戈戟的长度来看,可能是一把手戟;从形制来看,是一件双戈戟,与一般的戟有着很大区别。由于戟属长柄复合式武器,功能多样,为先进的格斗兵器。所以从这把手戟及出土的兵器中剑的数量占多来分析:武当山地区山高林密、地形蜿蜒崎岖,溪河众横,不适应车(骑兵)战,根据地理实战的应用需要,把一些长兵器,如戟(双戟)等兵器的长度和形制进行了改进,被引用到步战、步兵中使用,大力发展了短小、轻便、锋利而适于山林近战的武器。兵器的种类增加,兵器形制的改进和新武器的发明,都意味着新的使用武器的方法的产生,掌握兵器的难度加大,要求更高,反映出人们对武术的功防技术及武器使用方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这样,在原来简单的击刺练习基础上,就会产生多种新的功防练习形式或技术技能,随即武当山军事武术的格斗技术内容也会随之丰富、发展。军事战斗力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反映了武当山军事武术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巴、蜀民族的武功
    巴在武当山存在过,且有巴起源于“鄂、豫交界丹江说”。“巴、蜀由来久,殷、周已见传”(郭沫若诗)。武当山地区巴、蜀民族自古好习武术,英勇善战,古代帝王多用巴、蜀部队,《华阳国志·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巴蜀部队以武舞显示武功的高超,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战功。表明武当山的巴、蜀民族很早就有了武术活动。
春秋战国武当山地区近500年的军事战争引意出了“武当”。“武当”即军事战争,促进了武当山地区军事武术的发展,促进了冷兵器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冷兵器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使用兵器的方法和技击技能的要求提高,又反来丰富了军事武术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军事武术的发展状况。同时又大力促进、发展了武当山地区的民间武术。对“武当”由来的历史认识、理解的深入,那么对武当山军事武术、武当山民间武术、甚至是武当武术(流派)的存在及起源,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该从“武当”由来的历史看武当武术的产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