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武式太极拳三题(2)

    本文仅对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先生在《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中的某些观点说
说看法(上期刊出了《一身备五弓》)。
    关于掤劲
    实际在武式大极拳当中,掤不念“朋”,念“bin”为什么呢?起源于古代武士。古代骑马打仗时,身挎箭筒,为了防止在跑的时候颠簸使箭从箭筒中跑出来,就在箭筒上面加一个盖予,就叫作“镔”(bin)。在劲力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跟对方搭手的时候,这种劲是捂住对方,使对方的劲发不出来,是一种去顶住对方的劲,而不是向外展、向外撑的劲。一字之差,给人的意念上就产生一种误区,理解不对就相反了。
    ((对话录)乔松茂对话113)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八法,掤劲贯穿于八法劲中。如果没有了内气充足的掤劲,放松和引化也就成了
松散和软弱,捋挤按采挒肘靠之七劲也就不存了。掤劲究竟是怎么样的劲呢?掤劲是一种向前向上的劲,是周
身形成的一股自下而上、由内向外的松张之力。从实际上说,挤是意气平向前方的挒,挒是意气向左或向右后方的掤,按是意气向下的掤。.虚领顶劲是领起中气,使精神贯注的虚掤,而达到八面支撑身法要求的,就是周身的掤劲。对于无论哪一式太极拳来说,掤劲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掤劲是太极拳的通灵宝玉。对于武式太极拳而言,亦是如此!
    乔松茂所称的掤(bing冰)劲,“是顶往对方的劲”“捂住对方的劲”,尽管对他所说的这种劲表述比较含混,没有明确地界定这种劲,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掤、挤或掤、按结合的复合劲,再加上掌握武式太极拳所要求的打闷劲堵中节的时机。尽管想着法地标新立异,结果并未曾脱离掤劲。
    由于杨式太极拳拳架宽大舒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劲表现比较清晰,陈式太极拳速度快慢相间,尚保留跳跃腾挪,弹抖发力,所以其八法多复合使用,一圈之中即有掤捋挤按,所谓“妙手一动一太极”也。而武式太极拳由于拳势小巧紧凑,八法也多以复合的方式表现,一个“懒扎衣”,一个开合,以至李逊之可以说“我一举手这(指八法)全部都有了”(见严翰秀《太极拳奇人奇功》人民体育出版社第113页)。但是不管是劲别清晰也好,复合使用也好,都须有掤劲,若无掤劲,八法便有形无质。武式太极拳概莫能外。    .
    如果武式太极拳真的是像乔松茂所说没有了掤劲,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那要么是一种木硬僵直,
动如傀儡,了无生趣的架子,要么就是一种软瘪拉塌,凹凸断续,意痴神呆的拳式。
    乔松茂说“掤”不念“朋”念“bin”,是箭筒的盖子,叫作“镔”(bin)。在劲力就是捂住对方,使对方的劲发不出来,是一种去顶住对方的劲。乔松茂想通过语源来为自己张本,说是“一字之差,给人的意念上就产生一种误区,理解不对就相反了。”他得出了正解,消除了意念上的误区,果真如此吗?
    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所以复矢也。从手,掤声。诗曰抑释拥忌(1963年中华书局版第256页)。
    著名学者高亨先生《诗经今注》解释为:抑(发语词)释(解下)拥(bing冰)忌(语气词)。
    清段玉裁《段注说文》:《左传》公徒释执法冰而踞,冰者,掤字假借字,贾逵、服虔皆曰:冰。椟丸盖也。杜预云或说椟丸是箭筒也,其盖可以取饮。
    综上所述,1,掤,可作箭筒盖解;2,冰,是掤的假借字,同音而训,《说文》释冰“水坚也”,这里指水;3,掤,从手,朋声。
    掤是合体字,由象形字手与表声的朋组合而成,而义从右文,《说文》朋,“古文风象形字,风飞群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79页)。笔者试作如下解:加了手旁似为迎风招凤的意思。凤为我国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图腾,也许后来成为装饰图案出现在箭简上,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所表现的,这是或许是《说文》释拥为“所以复矢也。从手,朋声”的由来。
    我国传统古汉语语言学包括了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其中训诂学是以语义的分析、组合和语义体系,以及解释语义的方法为研究内容的。近代学者黄侃从语源推求诂训的意义,他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通常一个词不仅只有一个含义,常常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含义。钱钟书先生说:“赅人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也焉,使有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2页)。训诂首先要推求它的“原始”—“本义”,然后联系它的发展变化线索,找出那些不同于“本义”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引申”。训诂的任务一方面要解释“本义”,一方面又要说明“引申义”。
    八法的掤,是在引申义上使用的。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第四章“推手术八法释名”释掤:捧也,1:承之意,膨也。如蓄气于皮球中,用力按之,则此按彼起,膨满不已,令力不得下落也。[诗郑风)抑释掤忌,杜预云箭筒也,又通作冰。左传昭二十五年,执冰而踞,(注)箭筒,盖可以取饮。
    又以手复矢也,亦曰掤。太极功,搭手诀内,逆敌之势承而向上,使敌力不得降者,皆谓之掤。(《太极拳选编》第52页)。
    洪均生:“掤”字在字典上另有音义。在拳法中可能因以木搭掤,能掩护修件,遂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掤来掩护身体。(《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315页)。
    沈寿:“掤,读如掤,而不读作冰,古有此字,但音义都不相同”(《太极拳谱》33页)。
    事实也说明,在一词多义的语族里,能够正确选用字义,是要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既要弄清语源、语要,又要理清语族,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要正确选用字义,并不是任何字义只有用其本义才正确,这倒真正是个“误区”,“理解不对就相反了”。
    《荀子正名》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名实;约定俗成,谓之名实。”一旦字义约定俗成,就成全社会的公共信息和文化积累,不是任人轻率随意改变的,太极拳研究并不例外。(下期刊出“四两拨千斤”)
    作者简介:
    上海中医学院毕业,曾先后在《上海中医药杂志》《浙江中医杂志》(山东中医杂志》《中医杂志》等发表过文宇。
    自幼习练查拳,,后从韩盛年先生学练六合心意、八卦掌;从周士庚先生习练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