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形意拳家李仲轩留下的是是非非

 

李仲轩说:“真练武的无是非,假练武的是非多。”
   
     作为逝去武林的旁观者,李老临终前用他自己的方式讲了一些或是拳谱记载的,或是道听途说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和感悟的形意拳旧事,这些有趣的旧事在为老迈的形意拳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的同时,也留下了一堆“医疗纠纷”,例如:    一、送给李文彬的尴尬    例如:“因为尚师年岁相差过大,尚师开始是不收我的,说:“老师傅,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唐师一个劲地说:“读书人的孩子,不错!”然后把我的情况讲了一遍,尚云祥觉得我有点血性,就收下了我,很快地举行了拜师仪式,让我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
    这段话看似平淡无奇,又证明了李老自己千金一诺的品德,实际上捅了一个大马蜂窝,我不知道曾为弘扬尚式形意拳打拼数十年的李文彬先生如果还健在的话,心里是什么滋味,那些视李文彬先生为偶像的形意拳后学又作何想?
   
     二、郭云深师承的半截话
   
     例如:“郭云深不是李洛能教出来的,他是另有师传(有说是家传),因为李洛能这一支见了光,所以来受教归附,与刘奇兰称了师兄弟。”
  
     郭云深的半步崩拳过去广为流传,郭云深的师承另有出处却是鲜为人知,李老葫芦里不知要卖什么药,又留下了一段悬案。
  
     三、王芗斋偷拳之嫌疑
   
     例如:“如何是站桩成就了?薛颠定下两个标准:一、一站两小时;二、手搭在齐胸高的杠子上,姿势不变,两脚能离地——不是较劲撑下去,而是一搭,身子浮起来似的,这表明身卜成就了。”
   
    “这两点薛颠都做到了,我做不到,我是落后的,只是没落伍而已。我就一个浑圆桩,旁的不练。当时没有薛颠,大多数人不知道有站桩这回事。
   
     这段话给人的直观感觉虽然没有点名批判了王芗斋。但意思很明门,大成拳的祖师原来偷了薛颠的东西。这个观点让每一个于芗斋拳学真正传人的情绪无法冷静,无法漠不关心。
  
     四、拿程廷华开涮
  
     例如:“程廷华在交道口南边的大佛寺有房,他和尚师在过年时试上手了,两人相互绕。程的老父亲很不高兴,说:‘你俩这是过年,还是拼命。’两人就住了手。”
   
   “当年尚师跟程廷华相互绕试手,身法中含有五行连环拳,并没有被程廷华绕到。”
   
     这段话的策略精义在于,尚云祥与程廷华功力悉敌,尚云祥的后学听过会洋洋得意,程派的传人如果看不懂的话,也就不会失去理智,与李仲轩做一番理论,问题在于尚云祥所处的那个年代,武林规矩大,李存义与程廷华既然同辈,尚云祥与程廷华玩命,真的有损于“铁脚佛”的形象,这段是非早晚会使李老陷入窘境。
   
     五、让武术界全新审视王芗斋的战绩
   
     例如:“我是个自己把自己开除出武术界的人,身处事外,对有的事听一听就行了,对有的事听了得说话。尚师是有涵养的人,待人随和又很稳重,他和唐师在一起都很少说闲话,不会和别人‘嬉戏如兄弟’。有一位郭云深后系的拳家创了新拳,对形意门没有故意为难的情况发生,我们承认他的水平。”
   
    “老辈人经验深,看看神色,看看行动,就能衡量一个人的武功处于何等层次,不必比武。尚师不和别人一块练功夫,自己成就自己,我没见过他推手。比武是很慎重的事,连人都没看仔细,就伸手让人搭,薛颠就不是这样的潦草人。”
   
    “这位拳家和尚师、薛颠没有比过武,我身在尚、薛二师门中,当年的交游也广,在北京、天津都长住,六十多年来从未听说有此事。况且,那些文字说是在尚师家、国术馆这两个群杂环境中比的武,武行中的闲话走得快,如真有此事,我总会听到。他们三人也没论过辈分,形意门规矩大,民国社会上废除跪拜礼,但形意门一直是见了长辈要磕头,说话要带称呼,如果真论了辈分,以尚、薛二师的为人,平时说话会带上,也一定会对我有要求。而尚、薛二师提到这位拳家时,是称呼其本名。”
   
    “虽然薛颠死后背负着‘拳霸’的恶誉,但活着时,一直享有盛名,如果有败绩发生,定会轰动全国。别人可以在天津发展,是薛颠能容人,不可将此视为击败薛颠的证据。在天津的武术家多了,难道他们全都击败了薛颠,才能待在天津?这是不了解老辈人的人品。那些文字贬损了尚、薛二师。”
   
     附录:当时尚居东城火神庙内,先生(王芗斋)时往探视,在庙内正殿研习拳技。有一次,先生在尚身上一按一捋,尚身体突然飞起,头肩直插入顶棚,落地后,二人均惊愕瞪目相视。尚说:“X师叔再来一次。”先生说:“再有意来,恐怕就不成了。这是郭老(郭云深)所说‘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为齐’,再来就是有意了,把你弄不上去了。”
   
     附录:薛氏与先生虽相知而未谋面,薛颇傲,问先生:“你要学什么拳来了?”先生答:“久闻薛老师以龙形名震津门,愿请赐教。”薛未加思索,即贸然起坐伸手,先生举手相接间,薛即已跌出,摔倒
在地。薛亦非弱者,默念此人身材瘦小,风度安闲文静而身手如此敏脆,舍先生莫属,未及立即高呼:“师叔!”并对围观弟子们说:“这就是我经常对你们提的X师爷,快都过来磕头。”……在天津武林传为佳话。
   
    这几段公案将来自有人来评说。我认为亲眼看见的事,尚且不敢信以为真,听人说的事就更模糊不明了,不管是谁,轻易讲述,一句话不实,往往能断送一个人一生的名誉,这种事无论是逝去的武林还是目前的武术界绝对是个值得深省的问题,武术界的传人们若置名誉不顾,不依照天理、武德,遵照法纪立足于武林的话,即使是像尚云祥、薛颠、王芗斋这样大名鼎鼎的武术家也绝对免不了身后的是非毁誉。如果习武之人不注重自身修养,只是在武术神话上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就难免有毁誉、得失,
人欲搀杂其问,你毁我谤也就迎来送往了。
   
   “真练武的无是非,因为悟的是道德;假练的是非多,因为务的是名利。”
   
     李老已作古,但他的警示还在,值得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