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民间武术发展大事记

几千年来,武术一中国直在民间默默地流传,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带有质朴无华的原始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进入军队,成为军旅武术;进入学院,出现学院派武术;进入赛场,成为竞技武术……在现代社会,武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正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趋势。武术已经从农村走入城市,从乡野迈入殿堂,从中国走向世界。
然而,最丰富多彩、最富有活力、最具有生命力的是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武术——这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根。在中国武术飞速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回顾民间武术的发展历程,记录发间武术的大事,盘点民间武术的流派,梳理民间武术的脉络,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艰难的起飞(1901~1949)

一、从散传民间向有组织化发展
中国武术发展到清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现在流传的一百多个拳种流派,大都是在那时出现、定型的。这时的中国武术基本是散传在民间,各种武术流派在民间自生自灭。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以及西方体育的传入,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散传在民间的武术进行整理、改编,成为武术操;同时,武术社团组织出现,民间武术出现有组织发展趋向。
1909年,霍元甲(1869~1910)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
上海精武体育会是当时中国工商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为了强国强种、“铸造强毅之国民”而建立的。精武体育会开始把武术和海外传进来的文化、音乐、体育糅合在一起。他不仅是发展、传播民间的传统武术,而且还把武术和西方体育融合在一起。他把原来主要在农村传播的武术引入到城市中来,并且加强了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
1914年,马良(1878~1947)创办武术传习所,推广“中华新武术”。
中华新武术,是借鉴西方的体操、兵操的形式,把散传在民间的武术编成武术操。当时,在军队任职马良出面请来一些武术名家创编了新的武术套路教材,名为《中华新武术》,并在军队中广泛传播。为了传播“中华新武术”马良成立了“武术传习所”,在当时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发展。“中华新武术”还改变了武术原来 师徒口授单传的教学方式,适宜团体教学和操练,为后来武术进入学校提供了借鉴的教学模式。
其他的有影响的武术社团组织还有:天津中华武术会(1911年)、北平体育研究社(1912年)等。

二、从乡间庙会步入学校、赛场

民间武术历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在民间师傅那里口授身传,只在街头、庙会上表演。20世纪初叶,随着民间武术有组织化发展趋势的出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借鉴西方体育比赛形式,民间武术开始出现在运动会赛场。
武术列为必修课。
1915年4月,在开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提案《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

武术首次进赛场


1923年4月,马良、唐豪、许禹生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进行武术观摩交流。严格来讲,这只是武术的交流表演,但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参赛的有精武体育会、北京体育研究社等20多个单位,运动员有400余名。这次武术运动会采用了近代体育竞赛形式,一改过过传统武术街头表演、庙会献技的形式,是传统武术向竞技体育发展的开端。

三、往日的辉煌


旧中国的武术是在积贫积弱、战乱频仍的环境中艰难发展的,他凭借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在当时达到了一定的辉煌。
1912~1949年,武术著作大量出现。
比较著名的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八卦拳学》(孙禄堂)、《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以及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中国武艺图籍考》和姜容樵著《八卦掌》《太极拳术讲义》《秘宗拳》《青萍剑》等。这些武术著作是对散传在民间的传统武术的总结和研究,对继承中国武术有着巨大的作用,即使是今天,仍有宝贵的价值。
民国年间,新的传统武术流派 大量出现。
民国初年,孙禄堂(1861~1933)创编孙武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1870~1942)创编吴式太极拳。1940年前后,王芗斋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意拳。这些新的武术流派的出现,体现了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1919年10月,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题词:“尚武精神。”表现革命家对中国武术的重视。
1928年3月,中央国术馆成立,张之江任馆长。
南京中央国术馆虽然引进了西方的体育项目,比如拳击,但是武术教学还是延续传统武术,国术国考是借鉴以前的武举的形式, 除了考套路、散打等武术技术外,还要考文化。它是当时主管中国武术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民间武术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1936年中国武术在柏林奥运会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由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等人组成的中国武术表演团,在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柏林等城市做了精彩的武术表演。中国武术以他特有的魅力,征服了西方观众。
盛 世中兴(1949~1982)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俱兴,民间武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期间,虽然有“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干扰,民间武术的发展陷入了低谷,但是民间武术仍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武术
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由毛主席的倡导,太极拳运动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1953年,当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提出了对武术”发掘、整理、提高、推广“的八字方针,这对长期以来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邓小平同志的题词,给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中国武术从此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二、民间武术大展示

1952年,武术被国家体委列为推广项目,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对民间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继承。
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 举行。这是建国后,民间武术的首次大汇演,共有145名运动员做了拳术、器械、对练、短兵等332个项目的表演和比赛,是民间武术的一次大展示。会后,先拔了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汇报表演。朱德同志说,要珍视几千年的传统。

三、多元化发展

武术来自民间。在新中国,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来自民间的传统武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1958年8月,体育院校武术系的建立,使武术走入高等学府;1961年,修订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列入教学大纲,使学校的武术教育初步进入轨道;1957年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武术向竞技化发展的开始。而在民间,传统武术的向竞技化发展的开始。而在民间,传统武术仍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1958年9月,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
中国武术协会是武术运动普及和发展的全性体育组织,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团体会员,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武术运动的唯一合法组织。之后,各个省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民间武术也纳入了中国武术协会的管理。
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
1979年5月,围绕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首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来自全国29个省、市,以及中国香港、奥门的284我运动员表演了各种武术流派,表演项目达510项。这是经过十年运乱之后,民间传统武术的首次大展示。从这时开始,传统武术的概念开始在武术界出现。

走入新时代(1980~20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武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景象。一方面是竞技武术如火如茶,开始了进军奥运会赛场的步伐;另一方面,民间武术活动也是红红火火。

一、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遗产

1983~1986年,武术挖整理工作在全国展开。这次挖整理工作在作国展开。这次挖整活动,历时三年,对民间武术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普查,并对传统武术技艺进行了挖掘整理。挖整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查明了流传在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市编编写的拳理论、曲籍651万多字;录制老拳师拳艺395小时。其他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古兵器。

二、民间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

1982年初,国内第一家民间武术组织-------北京八卦掌研究会成立。第一任会长李子鸣,当时有会员400多人。初期,研究会进行了董海川墓碑的发掘、移墓活动,这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八卦掌研究会组织报告会,让各个流派的八卦掌展示自己的技术;在各个流派的八卦掌研究会组织报告会,让各个流派的八卦掌展示自己的技术;在各个公园设立辅导站,义务开班传授八卦掌;搞尊师重道的纪念活动,组织国内八卦掌比赛。
这以后,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拳种流派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单项拳种研究会,如北京的杨式太极拳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形意拳研究会;山西省的杨式太极拳协会、形意拳研究会等;山西省的杨式太极拳协会、形意拳协会;上海的鉴泉太极拳社、精武体育会也恢复了活动。这些民间武术组织在传播民间武术、足进全民间健身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84年,“千名武术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对民间武术工作者的表彰。

三、民间武术馆校风起云涌

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武术馆校在全国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武术馆校达一万多家,最大的武术馆校学生人数超过万人。这些民间武术馆校大都打着某一种传统武术的旗号,少林寺地区仅带少林字头的武校便有上百所,他们传播武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与引相适应,1992年首届全国民间武术馆校武术邀请赛在海南琼海市举行。

四、民间武术活动此起彼伏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1991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到2001年9月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武术节本着“以武会友,共同进步”为宗旨,目的是“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发展地方经济。参加人数由首届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663人。武术节不仅推动了国际武术活动的交流和繁荣,还加快了登封市的城市建设步伐,促进了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省的对外开放,提高了河南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
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2002年10月,将举办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河北省永年县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联谊会,开太极拳年会之先河,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河南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
1992年至1998年,温县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30多个国家70多个太极拳组织约一万七千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0年以后,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升格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举办地从温县迁移到焦作市。到2002年8月,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经举办了两届。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利用太极拳这个无形资本,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来宾,扩大焦作的知名度,发展当地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中国山西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
1992年,为了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周年,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举办首届中国山西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一百多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比赛。2002年7月,在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杨式太极拳协会又举办了第二届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观摩 表演。
沧州武术节
始于1989年,到1999年9月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六届。沧州武术节借助武术之乡的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成功地宣传了武术,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西省形意拳邀请赛
2001年8月11日,山西省首届形意拳国际邀请赛在山西省平遥县举行。这是形意拳办的首次国际邀请赛,来自国内外的代表队共有266个,运动员达1831人。在此之前,山西省还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形意拳大赛,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
1999年5月22~26日,旨在展现中国传统武术风采、促进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的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在浙江省台州市隆重举行。这次比赛,首次将武术套路、散打、水上擂台、绝技等项目汇集在一起,比赛充满“新、奇、绝”,展现了传统武术的魅力。
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表演
1998年10月15日,为了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在中国武术协会的组织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 大的万人太极拳表演。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传统武术太极拳在这里上演,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
2001年3月22~26日,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这是中国武术协会在世界范围内推出的大型武术协会在世界范围内推出的大型武术协会在世界范围内推出的大型武术活动,4000多名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学习、比赛、交流。民间武术名家到场讲课表演,所到之处,求教者水泄不通,表现民间武术强大的生命力,这次活动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传统武术走向国际

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成立。
1999年10月,在香港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期间,国际武术联合会伎统武术委员会宣布成立。传统武术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世界范围发展中国的伎统武术。
2004年将在中国举办首届国际传统武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