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浅谈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要领

摘要:“太极拳”这个名词对众多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能知道或能体会太极拳的能有……什么是太极?人们为什么要练太极?应该怎样练才叫练太极拳?
一、什么是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进一步理解,无极(外圈)生阴阳(两鱼)两个点代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中间S线代表运动的流体。
二、人们为什么要练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富含着哲学、科学、力学、美学、医学等文化底蕴外,更使人们修炼太极拳,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之功效。从中医学、人是一个阴阳平衡体,若人体阴阳失衡、他就产生不适。太极拳不同一般运动,若能按太极拳的行动规律,在阴阳变化中松柔动态下运行,它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练太极拳时能深长呼吸,能对心脏供血充氧和排除血管内垃圾,对血液循环系统、微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骨骼肌肉都有受益。太极拳的原理要点是“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即人体内的阴阳,通过意识和运动的作用而运转开合,产生了人体内的气流,这种气的运转和流动、形成太极拳的“气宜鼓荡”。太极拳内功是通过数年或数十年的习练,一个式一个动作边练边揣摩。太极拳要练中悟、悟中才能得到。
三、应该怎样练才叫练太极拳
3、1 松:拳经云:“松开我劲勿使屈”。
松不是往下掉,更不是疲塌。它是伸展放大之意;勿使屈是不应有丝毫拙劲滞留而束缚筋骨血脉。中医论:不通则痛……,要求周身自然舒展,将体内阻滞减小到最低程度,体内的阻滞是一种内耗,是能量动力在内卸无谓的消耗。松的目的是要消除这种内耗。使意气周身流行而无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将神经松开、排除大脑皮质与神经系统的紧张,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影响周身,包括气血、筋骨、五脏、六腑等全身内外运行无阻。
3、2 习练太极拳正确的掌握运作姿势与运动方向
正确掌握太极拳姿势与运动方向是演练太极拳的基础阶段。首先,需要严格按照太极拳中正放松的要领,训练太极拳姿势方向的准确性 , 需要用外三合要领来检查姿势的规范性,运动时要求做到步法正确、手法清楚、身法中正和顺、眼法顾盼有度。还需要正确掌握运作运行路线的准确性。以轻灵柔和的运动形式,巩固太极拳姿势和方向的整体调协性、运动连贯性、运作一致性,从而为下一阶段演练太极拳独特身法训练打下严格基础。
3、3 分虚实:
杨澄甫先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全身坐在右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而滞笨”。练习太极拳中的“双重”就是虚实未能分清或虚实变化得不彻底,拖泥带水,该实的一侧未能做到十分松实,还带有强实仰感觉;该虚的一侧未能做到全虚而带有强虚的感觉。这样身体某部位就会产生多余的力。使局部关节肌肉僵持,以致影响自身整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稳定性。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做到能分“虚实”。具体练法:就要从各单势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体察纠正。
 3、4 习练太极拳内外两种身法的联系与训练方法
太极拳术:其身法独特,融合了有形可见的外在身法,又有严密细腻的内在身法两部分内容。外在身法清晰可见,运动中的动态身法特点主要有:虚灵顶劲、尾闾中正、连绵柔和、上下相随、沉肩坠肘、腰胯松活、裆劲圆整、习练者在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方向后,需要一定时间和运动量来掌握巩固这些身法特点,这个阶段的技术是由少积多,逐一严格掌握,日日用功会滴水穿石。 
太极拳内在身法则细腻含蓄,运动时不易观察,是指太极拳运动,锻炼脏腑、训练内功所必须掌握的身法。其内容主要有:两肋松合、肩胛松落、舒筋拔骨、脊椎领落、命门聚放、肩胯抽换,要提高和改善内脏功能的内在身法要领。并且要严格锻炼两腰胯在放松的状态下主宰被动的四肢。这一太极拳独特的运动习惯,逐渐能达到太极拳锻炼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内功增长的良好效果。
3、5 习练太极拳的核心运动        
       练太极拳要意往上气往下沉,就是说要严格掌握骨节舒展中正往上领、肌肉松柔沉坠向下落的同步运动习惯.要做到一举动周身轻灵、肌肉放松、关节灵活、韧带增强、脏腑顺势、精神内敛不散漫的原则。特别要留意:腰、胯、腿、膝、脚在动态中姿势劲点相互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比如提脚变步时三节同步运动的规律,三节是指脚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比如做“搂膝拗步”,要体会提腿由后向前的运动过程中,开始提腿时三节的关系为“中节领、稍节随、根节松”,当膝提收到中间、脚再向前伸出时,三节关系则变为“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的协调能力。
   关于呼吸本人认为以自然为好,自然呼吸能做到深长匀静就更好。切记不要勉强用呼吸配合动作而造成憋气。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习拳中能严格掌握以上几条基本要领,将它运作到运动独特的太极拳中,就能达到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延年益寿之效果。
         由于本人浅见簿识,有不到之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