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西单守门人实为武林高手



——《逝去的武林》

  在西单守门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却是中国武术界的一位至尊前辈。他34岁退隐江湖、文革时期备受迫害、经历十余年劳动改造。中华武术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口述最真实动人的武林故事——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禅”的境界。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天马行空,吸引无数民众。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本书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大师口述历史,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书中图片珍贵,还附有拳谱、心经释意。

  武林前辈李仲轩

  李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他们在武林的地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武林名号为“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他34岁自武林退隐,晚年在西单一个普通电器商店以看门为生。遵守对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85岁时,在《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提供珍贵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成长期正逢武侠小说泛滥,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武林群豪争夺岳飞遗书是重大情节,延伸出的故事几乎覆盖了《射》的后半部。而在历史上,这部《武穆遗书》竟然真的存在,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残卷被发现,并据此发明了内家拳的第一个拳种——形意拳。至民国,民族危机重重,社会提倡武风,中央国术馆是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在这一特殊时期,形意拳传人表现卓越,训练军队、迎战外国拳师、著书立说,并出现了近十位大师,令形意门长期居于武林顶峰,《逝去的武林》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比想象中更精彩

  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了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孙中山为武术界写下“强国强种”的题词,而冯玉祥干脆直接在武术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

  武林各派突破了保守风气,著书办武馆,广传武学。其中极为辉煌的便是形意拳派系,出现了近十位大家,成为当时武林的栋梁。三大内家拳为形意、太极、八卦,形意拳早于太极拳和八卦掌,在“高深修养转化为凌厉杀技”方面,有独到之处。形意拳诸名家皆以实战著称,或训练军队,或降服挑衅的外国拳师,或公开比武,震慑一方。

  李仲轩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来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当年,三位大师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个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书香出身,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书中老一辈武者的思想意识,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中华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本书则把两者沟通在一起,说出了武术的无限境界。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也是一本给文艺界看的书,它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武士道

  李仲轩得到其中三位大师的传授,他的回忆录见证了这段武术高峰期的巅峰人物。有评论说由于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高峰期也许是最后一个高峰期,又由于这一代大师亲授弟子的尽数凋零,因而李仲轩被称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梁启超曾经写下《中国武士道》一书,以鼓励国民发奋自强,但他的理论是从春秋一代哲学家,如孔孟语录中寻找的零星话语,其事迹也多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宫廷谋杀的掌故,缺乏现实含量。

  李仲轩的师爷李存义是中国第一个武士组织——中华武士会的创立者,通过《逝去的武林》一书,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人竟然是好武的!

  这种好武精神,除了“一言定生死”的爽利,还有着“布衣傲王侯”的清高,有着“体悟自然”的情趣,武与文已融通在一起,没有狭隘偏执的流弊,是更上乘的武士道。

  在武侠小说、影视泛滥的当代,我们反而越来越不知道中国功夫的真相是什么,中国的武士是如何生活的。《逝去的江湖》提供了历史证据,揭示了你所不知道的武林,还打破了旧有的保守做法,将形意拳的练功、实战秘诀公开,并作了详实的指导。尤为可贵的是,讲述了中国武者的风骨、胸襟和生活情趣,描述了中国一直存在的武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