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少林武术千年足迹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距登封市西北约十三公里处。寺院座北朝南,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孝文帝为远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驼所建造,由于寺建在少室山的密林丛处,故得名少林寺。

少林寺的创立,吸引了四方众多的佛信徒,当时,一位名叫僧稠的和尚,曾远步江河投奔少林寺,他体格健壮,能“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可算的上少林寺最先的武僧代表。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兵出关,同盘倨在洛阳自称郑王的王世充交战。战斗紧要关头,以昙宗为首的少林寺僧们操起棍棒,凭借着地利,乘虚袭击了王世充后营,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刚,捆绑送至唐营。为酬谢少林众僧的战功,李世民登基后,“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同时,对十三位立功和尚各有嘉奖,昙宗被封为大将军。习武扬名,习武立功受封,强烈地刺激了少林寺僧人们的习武热情。他们“昼习经曲,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将习武与实战紧密结合起来,一部分少林和尚实际变成了皇家所供养的特殊军队,习武性质也较前大不相同,“谈玄更演武,佛礼爱论兵”,揭开了少林武术光辉灿烂的第一章。习武之风也成了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特殊宗风。

宋代的少林寺,规模巨大,僧徒两千多人。北宋初年,福居和尚做主持时,少林寺成了全国武术的集散地。为发展少林寺武术,福居曾邀集全国武术名流十八家于少林寺内,虚心同他们切磋技艺,他将十八家之长概括为:“以太祖长拳起手,韩通通臂为母,郑恩之缠封尤妙,温元之短拳更奇,马籍短打更佳,孙恒猴拳且盛,黄右之靠身难近,绵盛之面掌疾飞,金箱之磕手通拳,刘兴之勾搂探手,谭方之滚漏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法,林冲之鸳鸯脚强,孟苏之七势连掌,崔连之窝里炮锤,杨滚之捆掳真入,王郎之螳螂总攻,怀德之摔掠硬崩。”他将融汇了各家之长的少林拳技,编集成册,供寺僧学习演练。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占领了军事要地潼关,河南君范致虚调少林寺武僧宋印为宣扶司参议兼节制军马,宗印把佛门僧众组成“尊胜队”和“净胜队”两军,亲率他们向潼进发。国难当头,少林僧率兵出征,足以证明了少林寺僧的习武性质是为了制止争战,报效国家,普度苍生,救民水火。

元朝,少林寺习武僧人有名也比比皆是,如智庵、智聚、子安、觉训等,他们都是身怀绝技的出家人。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时,日本僧大智、邵元也慕少林名,来少林寺拜师求法。邵元和尚身居少林,时达二十一年之久,在此朝间,他初为书记,后为“当山首座”和尚(仅次于主持和尚),与少林寺僧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情。元至正七年(公元1374年),他回国后,将少林武术带至日本,被日本国民称为“国魂”。

明代是中华武术全面发函的重要历史时期,民间武林各派呈现蓬勃发展的气势。少林武术在这一历史阶段更是驰名中外。

少林棍在少林武术中占重要地位,少林僧所使用的兵器,以棍最有名。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谈论武术各派特长时,夸“少林棍。。。。今之有名者”。《武备志》作者茅仪元对少林棍评价更高,他认为少林棍是诸艺之祖,“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明朝程宗猷曾在少林习武十多春秋,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对少林棍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明朝少林棍法之所以闻名于世,最主要原因是明代“本寺武僧,屡经调遣,奋勇杀贼”,屡力战功。〈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也记载,“月空、天池。。。皆称少林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仗,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轮棍破敌,遇者既仆,顷刻毙数倭。”这些描述,一则讲明了少林僧所持铁棍的长度和重量,二则讲明了少林僧每战皆前,运棍杀敌的精湛技能。难怪郑若曾在其〈僧兵首捷要记〉中十分感叹地说道::“夫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焉。”

少林棍法盖世,一是战争需要,少林僧刻苦研练所致,二是善于吸取武林名家精华,据俞大猷《正气聚堂》中述,嘉靖四十年(1527年),当俞大猷从山西奉命南征时,特意取道少林寺,观看了少林寺武僧的表演。看后,俞对寺主持小山法师说:“此寺以剑技(即棍法)名天下,乃传久而讹,其真诀失矣。”小山法师遂虚心求俞大猷传授棍法真谱谛,俞认为“此事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于是,小山法师便从寺中挑选勇力和尚二人,一名宋擎,一名普从,随俞大猷部队南下。经三年的认真学习,二和尚将俞大猷临阵棍法真诀带回少林,传寺僧百余人,使少林棍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少林寺众僧继承和格守禅武一体的宗风,把昼习经、夜练武作为自己的修职,寺内习武之风极盛。今之少林寺的千佛殿内,青砖所铺的地面上留有当时寺僧练功的实物见证,四十八个因练功磨去砖面形成的凹陷脚窝,至今清晰可见,殿内还有兵器架,显然,这是少林寺武僧从长期从事武功训练的专门殿堂。

雍正时期,皇室反对民间结社和习武,少林武术也曾一度受禁。寺僧练武也只能转入暗地进行。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官员麟庆代表河南巡抚登嵩山祭祀至少林,要求观看寺僧武艺,开初寺僧谁也不敢承认会武,恐遭犯上之罪。麟庆见此情景说:“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诳语。”听了这番话,少林寺主持这才选健僧于殿前演练。麟庆看后,称赞:“熊经鸟伸,果然矫健。”现在,少林寺白衣殿内,其中一幅清官员观看武僧习武的彩色壁画,就是以武僧湛举等数十人的演练情景。武僧湛举生前技艺超群,死有遗有《少林六合拳谱》《六合刀谱》《六合枪谱》和《三十六散手》等。

清末,少林寺日渐衰败,一片破落景象,使人无不叹惜。少林僧纷纷星散各地,成了游方僧人。如《郑板桥笔记》云:“湖北魏子炎。。。。遇少林寺僧,授以练气云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值运气时,气之所至,虽刀斧勿能伤也。”可见,此期的少林僧是重视气、力兼修的。另据《清稗类抄》云:“戚某,乾隆时人,一日戚遇游方僧手钵乞食。扬臂而过,触本坠地,反骂僧无目,犯行客,不知趋避,僧微笑不答。怒击之,僧不动,自仆数步外。询知僧自少林寺,乃赴少林学之数年,以成矣。”少林僧散入民间,对日后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代以来,有许多关于少林僧在民间的武事记述。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于1928年成立了“国术研究馆”,教务方面设武当和少林两门。其中少林门长为武术家王子平担任。1928年7月,国术馆改名为中央国术馆,设教务、编审、总务三处,其中教务处长马良先生是一位从事少林武术的人物。1930年,编审处长唐豪先生编写的《少林武当考》一书出版,对少林武术的起源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混战,建国豫军樊钟秀立司令部于少林寺,国民军冯玉祥部,军长石友三攻至少林,因不见一人,疑寺僧助樊钟秀抵抗,为泄私愤,一把火烧了少林寺所有殿堂楼阁。大火延烧四十余天,可惜大片古建筑被夷为平地,大量珍贵文物均毁于此灾。

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又得到了新生。党和国家不但拨专款修复少林寺,国家体委还把少林武术列入国家正式大赛中的比赛内容和表演项目,一些少林武术的优秀人才在全国或国际武术赛事活动中获奖。为了继承和发展少林武术,河南省体委遵照国家体委有关指示精神,于1979年至1984年,组织专门人员,对少林武术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对成果录制了专辑,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留了宝贵的资料。

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摄制的彩色宽银幕功夫片《少林寺》一出世,就轰动了全球,久负盛名的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征服了无数观众,自此,空前的少林武术热一直升温不下,国内外少林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习武的络绎不绝。少林寺地区武校相应而生,学者甚众。郑州市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口号,举办了数次成功的国际少林武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团体同国内的武术代表队同台演练,相互学习,促进了交往与合作。河南省和郑州市还不断组织少林武僧团出访东南亚、西欧等国,少林武术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交往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