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太极拳“着熟”的探索

  今年是国家推广普及简化太极拳50周年,在这50年的时间里,将传统太极拳的简化、普及与推广运动成绩显著,这项运动为我国百姓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50年的时间,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太极拳的传承而言,50年已经经过了几代人。50年前国家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需要,将传统太极拳简化后面向全国人民普及推广,同时国家还是继续弘扬和挖掘传统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推广运动,不但为国内人民的身体健康做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外人士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国家以两种方法同时推广太极拳,使得中华民族的太极拳文化成为世界人类的瑰宝。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有了更加安逸、舒服的生活环境之后,练太极拳的人们,也由过去的富人和有知识人群体,逐步普及到了不愁吃穿的普通百姓生活中。

  正当我们这辈人刚刚认识到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时,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前辈人,通过练太极拳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人们的心态始终是受到欲望的牵引,促使我们这棵不安静的“心”永不满足地追求,使得人们不断地寻找传统太极拳的韵味和功夫境界。十几年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几乎每个急切地寻找“出功得道”速成太极拳练法的人们,大多数人的结果,是落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我师承于太极名家马国相先生,在受业恩师的调教下,由“着熟”达到“渐悟懂劲”的太极拳小学生,自知没有进入到无极生太极的层次,身体的“一动全动”与恩师相差甚远。但是在国家普及推广简化太极拳50周年的大喜之年里,我将自己练太极拳后对身体内在认识写出,与同行探讨,以求进步。

  我文化浅薄,看不懂太极拳前辈书中所写“无极、混沌”等名词,也不知“无极生太极”怎样的生法。我的身体通过恩师调教多年后,逐渐理解到“无极”是身体修炼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身体的这种变化不是一个自然人所能想象到的。我们一个自然人的身体,要从“有”练到“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有些太极拳初学者,却将太极拳前辈大师修炼一生的精髓给文字化了,他们认为前辈大师的站立姿势就是无极,所以认为“无极”是身体不动时的站立姿势,“太极”是练太极拳起式后的身体运动姿势。这是一种混淆是非的认识,他们不知道太极拳大师通过几十年的修行,身体内在能量练到了什么样子。如果每个太极拳练习者都认为自己的站立姿势就是书中所写的无极,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样认识无极的人,已经将古人类流传下来的很高级的身体修炼方法和中华民族的传统太极文化给极大地歪曲了。要是以这样的认识传播太极拳,很自然地就将高级的太极拳修炼身体方法变成了健身的体操。

  这种“无中生有”的对太极拳认识,是练太极拳人功夫不能上身的原因之一。要想知道“无极”时身体是什么样的感受,必须从太极拳的“着熟”说起。太极拳十三势歌诀“气遍身躯不稍滞”,就是这种功夫层次。我理解身体中的这个“无”或“空”,例如一个没有装液体物质的瓶子,一般人所说瓶内是空的,实际它不是绝对的空,只是人们的印象是空。仔细分析瓶内是液体与气体的转换,是液体质量的升华,肯定还有分子的存在,瓶内是有。而不是无或空。瓶内的分子因为有瓶体的存在,才是一个整体。没有瓶体,认识也就不存在有和无了。前辈大师说的身体无极境界同样如此,这种境界是一个自然人的身体通过形体运动(陈氏太极拳螺旋缠丝)变化,将意、气、神融合在一起之后,身体的细胞组织结构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方法得当会出现外形柔弱、内刚的弹簧劲。这种练法在太极拳的传承中,首先应该是讲身体结构变化,不应该以思维的方式和想象力为基础来传播太极拳。所以“无极”是修炼到高级的太极拳层次,是我们练太极拳人一生所要达到的境界,绝非人人起式都是在无极的基础上。

  练太极拳人要想知道什么是“着熟”,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一动全动”。何谓“一”,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将“道”称为“一”、为“太极”(参看《德、道经》)。“道”是身体通过修炼以后所得到的结果,这种变化绝对不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变化。他是使自己身体通过运动变化后所得到的一层功夫境界。一般练太极拳人的身体运动步骤是;从身体不会协调运动到能协调运动,由身体协调运动到静止不动,再由静止不动到以内动牵引身体带动四肢运动。而绝大多数人表现太极拳的“一动全动”是摇头晃脑、身体乱动,这种太极拳练法无根基而谈,原因是将这个“一”错误地理解成身体各个关节一齐运动。其实这个“一”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如果按“老子”的著作练太极拳,“一”所指的就是身体内部能量的内动,而不是肢体乱动。我师父在演示拳架时,是用腹部能量运动配合腰胯及腿部的协调运动,来牵动身体及双手有轨迹的协调运动。

  我的太极拳起步就在这个高起点上,所以我认为练太极拳要想成功不是朝夕之事,改变身体结构是需要用时间来完成的,身体松开之后才能进入“一动全动”的太极拳状态,身体的这种运动是用内在能量牵引完成的。这种动的特点在身体上的表现是,四肢协调运动,身体一气贯通,静如山岳,动如长江大河(体内能量周身运转)。否则就是久练太极拳功夫不能上身的原因之一。

  要想体会“着熟”第一感官就是呼吸调节,呼吸既是生灵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呼吸也是生灵吸收宇宙能量的一种手段。如果生灵不呼吸就会死亡,我们练太极拳运用的呼吸方法,也是人类为了生存健康进行调节呼吸的一种手段,这种呼吸方法是运用千万年前人类总结的修炼身体方法之一。现在练太极拳习惯于“气沉丹田”,丹田习惯指的是身体腹部位置。我个人体会这种练法不是完全地正确,也不符合陈鑫著的《太极拳图说》中的太极拳内经运行原理,从《图说》中看“心是将军气如兵,丹田是兵营”的意思是;丹田应该是个储存吸入体内能量的仓库,既然是仓库就应该有进有出(新陈代谢),不是将气沉到丹田就完成任务了。如果身体没有真正地练到松柔的层次,机械地练习气沉丹田,会导致横气填胸,轻微的后果会出现心慌、胸闷等现象。

  我所写的体会希望能引起练拳人重视,不是只看病不抓药,身体的调节(拳架)是需要时间的。唐朝大颠和尚解完《心经》说:“鸳鸯绣出从君看,不将金针渡与人。”这是一种修炼层次,身体没有修炼到这个层次,说出来自然人也听不懂。就像我们练太极拳的人,身体没有练到“意守丹田运周天,九转七环黑白间”的层次,所认识的“无极”也是“盲人摸象”的结果。太极拳祖师留下的文字理论很少,太极拳始终强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等等很少的文字。这说明太极拳成功之路只有一条,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有时间就按照师父传授的拳架“揣摩”身体。

  太极拳要想练到“着熟”,一定要使身体分出“阴阳”,太极拳所指“阴阳”是何物。我通过几年的传太极拳实践经验和多方探讨求证太极拳原理,发现学太极拳之人有一个共同之病,就是把太极拳中的“阴阳”一词,同“无极”一样给歪曲了。其实练太极拳就能分出身体“阴阳”,太极拳的阴阳之分是用身体完成的一项简单运动。可是一些人却把“阴阳”当成了文化来研究和讲解,他们不是从身体运动入手体会太极拳层次,而是研究古人的文章,或是道听途说讲他人的功夫。实际太极拳所划之圈的每一点中都有固定的运动轨迹,这个运动轨迹是通过身体变化逐渐调整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拳论说:由大圈到小圈直至无圈。

  我的练太极拳体会是,太极拳理论中的“阴阳”不必深究。所指的就是身体内经运转与身体外形两种不同物质变化的区别,只要是按照师父传授的方法练习,时间长了就能分清内经运行与身体骨肉之间的关系。通病在于练拳时的身体与内经同时升降,这种身体分不出内外的练法,太极拳运动时永远分不出阴阳。古人在拳论中的指导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还有“内经从后腰向上逆行。”等词语都是在暗示身体的内外之分,即用“阴阳”二字来代替身体中能量反应变化。所以我本人认为,传太极拳不能用“悟”字来迷惑人,一定要用事实讲解身体骨节之间的结构及运转方法。

  太极拳“着熟”的基本练法是什么?最主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练的是什么拳。陈鑫《太极拳图说》:“吾读诸子太极园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我对太极拳的见解是,太极拳运动身体要自然正直,尾闾中正。头是六阳之首,要有虚领顶劲。身体上身虚,轻松自然。下身实,螺旋缠绕。身体运动时只有这样的姿势才能运中气、用缠丝,否则断定就不是太极拳运动。如果身体外形的表现是摇头晃脑、双手乱动、腰胯乱摇、身体东倒西歪等现象就不是太极拳。即使是能打人,也属于是先天自然之能而已。

  螺旋缠丝怎样的缠法?很多人认为身体转就是缠丝。其实不然,《道德经》中“结绳”一词启发我,缠丝精的练法是,脚底与地面拧转产生一种阻力后,身体由下逐渐向上拧劲,促使沉到脚底之气向上升直达手稍。此时腹部内多余之气已沉到脚底,达到腹内松静。这样的太极拳练法,并不像打坐那么简单,打坐是将气沉到“会阴穴”,以身体静来求静。而太极拳是用身体运动方式来达到静的目的,这就需要腿部有足够的支持力,所以气必须沉到脚底涌泉穴。这是我对“道”修炼层次“一点真阴沉海底”的见解,当练到气能在体内循环时,是指人体通小周天。而通大周天,则是身体练出混元气与宇宙相通。

  由此分析“陈式太极拳”盘架子功夫,并不是指能练好一套太极拳就是“着熟”,也不是能打人就是“着熟”。我分析太极拳正确的“着熟”功夫练法应该是,练好腿上功夫之后,再研究划去对方之劲,练出“掤”劲之后,再研究其它几种劲法。在体用方法上,也就是先练划,后练打。在拳架练法上,是由身体乱动练到身体不动。我从以上分析的太极拳练法中认识到“入门引路”是以学、练到“体悟”。而以转学的方式或研究书本的方法练太极拳,是由思维的“悟”为主导,再进行练太极拳。第一种方法是以动到静,而后是以静牵动。而第二种练法是无法达到静的基础,所以无法明白“运中气之法门也”的太极拳练法。所以出现同是一人身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就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同所致。朋友们!好好练吧!珍惜你的时间,只有练好身体才能出现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