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

     一、武侠文化的历史

    韩非子日:“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在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开篇,就引用了这两句名言。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在他眼里,学文的和练武的都没有好人,只有改革家才能“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好在太史公对侠士有公正评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史记》中记录的最大的侠者莫过于荆轲,因为他刺杀过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赴死的壮烈足以令天地为之动容,可惜真就一去“不复还”,有一位同道“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其实,荆轲的剑术并不弱,且能以剑道游说于列国——“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以荆轲这样的剑客尚不能列为大家,战国时的中国功夫可想而知。像聂政在韩国的相府施展剑法时,“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何等的功夫!相比之下,荆轲确实差了一点,可惜他们的剑法,并没有留下来。太史公的一部《史记》为习武者立了两种传,一是《刺客列传》,二是《游侠列传》。

    比《史记》稍晚一些的是《吴越春秋》一书,其中有吴越争霸时期,越女善剑的故事:“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应节入之三,女因举杖击之,袁公飞上树。”汉之后,佛教传人中原。东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华夏弘扬佛法。此后佛教在中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描写武侠的笔记小说也多以神异称奇。如《唐传奇》中,裴钏的《聂隐娘》,说的是大将军聂锋之女,自幼被尼姑偷走后,训练成剑侠的故事,这篇传奇对后世中国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韦自东》则描写了有关仙道修炼龙虎丹药的故事。《红线》和《兰陵老人》的叙述风格都对中国的武侠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水浒传》翻译成外文时,多译为“英雄传”或“侠客传”等。施耐庵对于武功的描写最接近实战搏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多疑其自身就是武林高手。《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所使用的武功与我们今天尚在练习的戳脚翻子、太祖长拳、六合枪等拳械都十分相似。十八世纪,中国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位“凤四老爹”,很有一些内家功夫的味道。书中写道,他将“一部《易筋经》记的烂熟的。他若是攒一个劲,哪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有一位叫胡八乱子的练家“使尽平生力气,飞起右脚,向他裆里一脚踢去。哪知这一脚并不像踢到肉上,好象踢到一块生铁上,把五个脚趾头几乎碰断。”有专家认为:小说中的这个凤四老爹即是江宁大侠甘凤池。不管是否,与其同时代的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一书中写道:“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清末民初时,中国兴起了以宫白羽等为代表的新技击派武侠小说,以太极宗师杨露禅、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等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了《童林传》等一大批小说评书类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像《卧虎藏龙》被李安搬上银幕后,而享誉世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位真正的中国武侠文学的巨匠,他就是金庸先生,他的武侠小说风靡了整个华人界,被文学评论界推崇为“金学”。金庸的成就源于他深厚的国学基础,使他能够成为融合中国的释儒道思想与武侠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武侠文化的历史跨度之长、内容之广博、想像之丰富、描述之精彩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拳谱密笈的历史

    除中华民族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总结出关于冷兵器时代搏击术的完整文字,并使之形成近乎于哲学的理论体系,只听说十八世纪的法国有几本关于击剑方面的书,日本的剑客宫本武藏有一本《五轮书》,伊贺忍者有关于忍术的秘笈,但这些有限的文字都不够系统完整,且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尚没有达到“道”的境界。唯有中国传统武术,现存的几百个门派均有自家的拳谱秘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学。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剑术就师承有序,各门派均有剑谱流传,可惜至秦代多毁轶,从《叔苴子》中能知当时的剑道之深:“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剑矣,未忘法而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唐之后,少林武学兴起,很多武僧著有少林拳棍秘笈及练气法门的书籍,可惜后来毁于石友三的一场大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通备拳传人郑剑锋给我讲过进京献拳谱的过程。其实通备门早在宋代就有完整的拳谱在门内流传,温家拳系也在市井社会中很流行。明代唐顺之著的《武编选》中云:“一家数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吕短打六套。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之。三家短打,钺亦颇能。温家拳则钺所专习,家有谱。今不能尽述也。”唐荆川本是文人,倘能对武学如数家珍,可知当时各门派的大家造诣如何了。

    1982年,我在北京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搞社会调查,写毕业论文,向一位陈老先生问及拳谱秘笈等事,陈先生告诉我要留意两部道家的武学秘笈:一是《七步尘技》,二是《真龙虎九仙经》。《七步尘技》未收入《道藏》,而《道藏》中的《真龙虎九仙经》述有九等仙侠法,其中有“剑侠”,可惜没有具体修炼法门,也许隐于洞府之中尚没示现尘世。但生活于元明二代的剑客毕云龙著的《浑元剑经》却完整地流传下来了,所述内外家剑法的修炼、丹道与剑融合之法都详细,同时也示现了剑客的戒律等。剑侠门内的秘密,对于我们研究剑客的历史弥足珍贵。

    南宋白云禅师的《莲花宝笈》经周潜川等先贤的传承,基本保留下来了,其中部分内容已于1959年正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金庸小说中的一些炼气运气的神奇武功即源于这类秘笈的启示。李亦畲在l867年完成了《廉让堂太极拳谱》的编撰,使中国的武学理论完整地上升到了道家哲学的思想空间中,武学修炼成了悟道、得道、实现生命超越的一种生存方式。   

三、门派和秘密帮会的历史

    关于方世玉与少林五虎及天地会的功夫片,人们都很熟悉了。其实中国的武术门派与秘密的帮会,自古以来就有说不清且分不清的密切关系。查阅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档案,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秘密帮会形成都与“聚众习武”有关。洪门源于反清复明的民间习武组织。那么青帮呢?青帮的真正祖师是陆道元,其“自幼习武,精于技击”,曾担任过明朝的江右总兵,明亡后隐遁茅山潜修内丹武功,又赴五台山学佛修定,后到西域等地阻止民族间械斗有功,被康熙皇帝封为靖国尊人。此后陆道元开宗立派,广收门徒,传授丹道武功和禅学佛法。他的三位高徒翁岩、钱坚、潘清创立了青帮。青帮不仅有完整的武功传授体系,而且有严密的帮规,在思想传承上也吸收了佛道两家的基本宗旨,其帮内家谱分前后各二十四字。前曰:“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行理,大通悟觉。”后日:“万象皈依,戒律传宝,化度心回,临持广泰,普门开放,光明乾坤。”以武术修炼为根基而逐渐形成的中国秘密社会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与侠义精神相结合,以封建家长制为组织形式,再混杂点流氓气。

    2006年4月,山东文圣门的朋友来沈阳访友,我们曾在一起聚会。文圣门的朋友谈到了他们门派的历史,原来也与历史上的教派有渊源。中国传统武术的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由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决定的,今天这种文化现象正在走向消亡。